■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南泉北路行进到招远路路口,小路向东拐了个弯,前一秒的川流不息即刻融入幽静巷陌,悄无声息——就像立于此处的东昌电影院。
有人说,读懂时间的一种方式就是看到东西变旧。但对59岁的陈淮珍而言,她供职过27年的东昌电影院不曾变旧,只是与时代格格不入了。“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模样,白底红色的5个黑体字,周围一圈白炽灯。”现在,那圈灯泡很久没点亮过。今年底,作为浦东第一家专业电影院,60岁的东昌电影院就要拆除,原址上取而代之的或许是陆家嘴当代艺术品展示和交易中心。
父辈在此第一次看通宵场
从某种程度说,东昌电影院之于浦东市民,就像大光明电影院之于浦西市民。身为东昌电影院前任经理,陈淮珍此前的人生几乎与影院同行。1954年,影院正式建成营业,一年后,陈淮珍出生。1962年,电影院放映《碧海丹心》,陈淮珍凭着5分钱的学生优惠价连看两场。1973年,她也成了电影院的一员,在放映室里看了几十遍《卖花姑娘》。直到2000年转岗,陈淮珍才依依不舍离开了原单位。
与陈淮珍搭档过的徐佩兰则在东昌电影院一直待到退休。1979年,“知识青年”返沪,时年26岁的徐佩兰顶替入职,成为影院一名会计。“八十年代,浦西大光明第一轮放映结束,我们拿到拷贝马上第二轮接上,在浦东就是头块牌子。”徐佩兰还记得,为适应改革大环境,改善形象,影院曾在硬件上进行大修,新增咖啡茶座、录像厅等设施。各类放映音响器材设备也统统换血,还拥有了浦东第一块“宽银幕”。父辈们在那儿第一次体验了通宵电影的滋味。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进口大片时代来临,东昌电影院也进入经营巅峰。“放《虎虎虎》的那段日子,营业时间从早上四五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票难求。”徐佩兰至今清晰记得影院大厅共有1078个座位,鼎盛时期,一年录像放映收入逾70万元,电影收入更是超百万元。
“破败”偶成都市里难得风景
“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八佰伴建成,生意就淡了许多。”陈淮珍的记忆里,影院先取消了午夜场,然后是上午场、夜晚场。等到陆家嘴初具规模,影院所处的崂山路一带成为夹在东方路、世纪大道、浦东大道等多条商业街之间的“盆地”,没有新型高楼,更没有商业人流。
很快,东昌电影院里唯一的千人大厅以及陈旧的胶片放映机明显落后于时代步伐了。“2000年我离开前,基本上只针对附近居委会放映公益片。”陈淮珍走后没多久,东昌电影院于2004年正式停止营业。那一年,影院门口的崂山西路更名南泉北路,东昌电影院的时代似乎一去难返了。
空关十年,这里很快呈现破败相。可就是这副都市里偶得的破败模样,入了当代艺术家的视野。一场“东昌电影院艺术计划”正在执行中,策展人苏冰与林薇以营造时空错觉为主题,将把参与者带回那段只有电影的娱乐时光。11月24日至11月30日,关门近10年的老伙计就要重新开门迎接老街坊。而那之后,老影院将彻底告别历史,等待新生,当代艺术品展示和交易中心正在酝酿中。
晚餐时分,环岛路三面灯火通明,各家小店铺鳞次栉比,唯一的暗角与静默就是路南边的老影院,窝在港湾式道路的内侧,无人问津。影院门前宽敞的人行道上,照明几乎全来自重新亮起的霓虹灯——是那种常见于80年代的管式霓虹灯,拗成四个红色的艺术大字“未完待续”。偶有几位老街坊路过,见到沉默良久的老伙计重新亮灯,纷纷走近打量,路边保洁工挥挥手:“明后天再来,这里有艺术品了。”
再见,老伙计!你好,明天!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