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湿巾用的越多就越干净、越安全吗?未必。为了保证产品的功能,湿巾内必须添加一些防腐剂,但是有些防腐剂显然超出了安全范畴。昨天,市消保委发布了本市流通领域销售的直接用于人体的湿巾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50件样品中,有21件测出了CIT(一种防腐剂),检出率达42%。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测出含有CIT成分的湿巾品牌几乎都是国内品牌,国际品牌大都“表现良好”。有专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湿巾标准缺失导致的。市消保委呼吁,湿巾产品的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应该按照国际标准,纳入到化妆品的管理中去,而不是仅仅作为一次性卫生用品来看待。
婴儿湿巾比普通湿巾更不靠谱
湿巾产品因携带、使用方便,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清洁护理用品。市消保委一项针对1800多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六成消费者每天都会使用湿巾,其中96%主要用于手口清洁或婴幼儿的卫生清洁,且使用后不再冲洗。
然而,湿巾里的防腐剂可能在不知不觉间“侵袭”消费者。市消保委在本市流通领域购买的50件样品中检测发现,有21件样品检出CIT,检出率达到42%。
值得一提的是,婴儿湿巾比普通湿巾更不靠谱,在25件标称“婴幼儿”等字样的样品中,有12件检出了CIT,检出率达到48%,不少CIT含量更是高于普通湿巾。而记者发现,这些婴儿用湿巾上大都宣称“无添加”“无刺激”“敏感性肌肤也可放心使用”,更有一些样品名称为“手口湿巾”,甚至在包装上强调“清洁乳牙”“食品级原料”“口感微甜”“舔也安心”,明显引导消费者将湿巾用于婴幼儿口腔内清洁。
CIT究竟是什么?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家表示,这是一种防腐剂成分,常与另一种防腐剂MIT混合使用于水性化妆品中,“这类防腐剂的添加是为了保障卫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但对于肌肤与粘膜具有刺激性,不适合添加于长时间接触的产品中,浓度过高时更可能造成化学灼伤,极端情况会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
标准缺失导致安全隐患
本次的比较试验结果中,被测出含有CIT成分的湿巾品牌几乎都是国产品牌,对此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表示,这并非表示国产品牌不合格,而是国内根本就没有针对湿巾的相关标准,这与国际惯例“脱轨”了。
事实上,我国对于湿巾的“归属”一直有所争论,有学者认为,湿巾上的成分由于会长期附着在脸部,所以应该作为驻留类化妆品看待。而在化妆品领域中,我国使用CIT的情况已有规范,2013年开始征求意见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除了CIT不能单独使用外,还规定了CIT与MIT的混合物在驻留类化妆品中也禁止使用。
可惜的是,我国并没有把湿巾归类于化妆品,而是归类于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适用国家推荐性标准《GB/T27728-2011湿巾》和国家标准《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这两项国标在防腐剂这块没有规定。
据了解,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已把用于人体且有清洁功能的湿巾归在驻留类化妆品中,按照化妆品法规予以规范。对CIT等防腐剂有着严格限定。2014年,欧盟限定除了MIT的最大允许浓度,禁止单独使用CIT,也不再允许驻留类化妆品及湿巾内使用CIT和MIT的混合物。宁海指出,正是由于国外有类似规定,使得市场上的国际品牌大都“表现良好”。
宁海建议,相关部门和行业应尽早将湿巾纳入到化妆品的监管框架中来,此外,对于普通湿巾和婴幼儿使用的湿巾,也应分类监管,让湿巾的使用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