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凤惠,静安区信访办调研员。自1978年以来,她一直在信访一线工作,37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累计接待居民群众2万多人次,协调处理信访事项2000多件。其间被多次借调至一些专项工作组,处理信访难案、急案。
钱凤惠曾获得国家信访局“从事信访工作二十五年以上”荣誉证书,上海市先进信访干部、市重点实事工程项目竞赛立功,静安区人民满意公务员、静安区“平安英雄”等荣誉。
钱凤惠,上海市静安区信访办调研员。在信访一线岗位上,老钱待了足足37年,在她参与及推动下,无数信访难案、急案逐个“销项”。今年,就在退休前一年,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的静安区,老钱因敬业守则及突出业绩而被提拔为正处级。
37年,信访一线。在同行眼里,老钱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
因为,信访工作很清苦,不仅要面对无数上访者各种各样的情绪宣泄,还要恳求、协调各职能部门协助解决难题。在上访者那里,老钱被热水瓶砸过;在职能部门那里,她也曾遭受“质疑”:“你这么积极,究竟于公还是于私?”……
身边的同事一茬又一茬,有的转考公务员,还有的跳了槽。而老钱,坚守了下来。
对此,老钱的解释是:自己有着信访工作者的“标配”——好脾性和韧劲,“更重要的是,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让我在清苦中不断体味着成就感。”
但即便是“神一般”的老钱,临近退休,还是有那么些没想通透的事儿。
比起成绩,她更愿意谈谈那些曾“纠缠”着她的困惑。
困惑一,打“擦边球”还是走“华容道”?
早些年,当老钱还是个小姑娘,工作中她容易“同情心爆棚”,遇上条件特别艰苦的上访对象,她乐于跑民政、跑街道,打“擦边球”,帮他们争取一些额外的补助。但事实证明,这么做效果并不理想。“额外的补助,对于那些有同样境况但却没叫没闹的人来说,似乎有失公允。”但在那个年代,政策少、困难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解决完问题,钱凤惠会向相关部门提出些政策方面的建议。
随着社会进步、顶层制度的完善,老钱开始改走“华容道”——将一切完全放在政策框架内,协调多方群策群力,最终找到解决路径,走通“华容道”。尽管,这个解决的过程相对较慢,“但后续似乎没那么多麻烦,既合情合理,也合法合规。”
困惑二,“点名领导”能走多久?
现实中,信访案件常常跨地区跨部门,千头万绪,还有的时间跨度长,现有政策无法涉及。为此,信访工作一直力推“领导包案”。领导牵头,确实能更高效地协调各部门,力推问题解决。但一些上访者就此有了“不见领导不罢休”的心态。现实信访接待中,“点名见区长”时有发生;更有个别已经走上司法途径的案子,当事人还转而上访,要求见领导,认为“领导效率高,领导最管用”。
“在力推法治建设的当下,这样的尴尬显得尤为突兀。”老钱等来了改变。近些年,静安区信访工作率先将法律与制度推向了前台——率先引入律师参与信访接待,每周四选派优秀律师陪同区领导参与信访接待,接待大厅也设置律师窗口,为信访人提供法律咨询;对重大群体性矛盾,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法律风险评估;对于积案矛盾,请专业机构出具法律意见作为前置程序,确保矛盾化解经得起法律检验。在法治大框架下,静安区信访表现亮眼:近两年,静安区信访工作在中心城区名列前茅。
而最后这个,也是最困扰老钱的。
早些年,熟人社会中,很多矛盾在邻里的帮衬、街坊的劝说下,很快消散开去。现在,物质生活充裕了,人与人之间反而疏远了。很多上访案件最初萌生于小事,但环裹交织着利益、欲望,最终把人逼进了失衡和偏执的境地。
“当年,知青回来要落户,都是兄弟姐妹陪着过来想办法、讨说法;而现在,兄弟姐妹大都避之不及,唯恐给自家惹上麻烦。”老钱举了这个最现成的例子,“谁来解开都市人心中那些盘亘交错的郁结,又如何回归那段最温情的岁月?”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