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青)创伤小、恢复快让微创治疗成为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手术中精准的穿刺定位始终是微创治疗术的瓶颈,这也使得这一新治疗技术难以在患者家门口的县级基层医院落地。
在昨天由市十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脊柱内镜学术会议”上,首度亮相的一款全球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微创手术深部定位器”,成为与会专家们关注的热点。借助这一“利器”,即便是新手医生,也能在40分钟内完成脊柱微创手术,而在以往,同类手术则需耗时3小时以上。
该院脊柱外科主任贺石生介绍,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为便于医生操作,往往要在患者身上留下一个长达十数厘米甚至数十厘米的切口。巨大的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使术后恢复时间变长,更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近年来脊柱微创手术方兴未艾--只需在局部打几个“小孔”,就能在方寸间完成精密的操作。
脊柱微创手术之所以创伤小,依赖于医生对患者局部解剖的熟稔,换言之,丰富的临床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贺石生介绍说,如果手术医生是新手,微创手术的关键一步--穿刺就要耗时1-2个小时,反复尝试穿刺30余次,患者暴露在X光下60余次。
此次亮相的“利器”打着深刻“上海创新”、“中国制造”烙印的专用医疗器械,是由十院脊柱外科团队在贺石生教授的带领下自主研发的,是一个具有三个方向自由度的3D深部定位器。它有助于实现脊柱微创手术的标准化与均质化。
这一“深部定位器”,与其说是一台医疗器械,不如说是“天文观测仪器”--一个1/4圆弧造型、布满刻度的定位弧,成为医生双手的延伸。该器械具有三个自由度,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精准适配,使手术部位始终位于定位弧的圆心上。穿刺针通过定位弧上的刻度与限位器,并经两束红外线的引导,就能准确地穿过椎间孔,一击直达病灶,为后续顺利开展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手术奠定基础。有了它的精准定位,医生的穿刺可实现一次成功(仅耗时10分钟),整个手术的耗时缩短至40分钟。
这一定位器的经济价值,也许不如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高精尖手术设备,但是它经济实用易推广,适合中国国情,无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小医院,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骨科医生,都很容易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