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罗的爱斯基摩人正在冰上打洞,营救被困冰面下的灰鲸。 东方IC
春季,刺眼的阳光沐浴着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小镇巴罗。一间蓝色的小木屋外,喧闹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公路附近。身着彩色风衣的当地人高声寒暄,年幼的小孩在雪地里肆意玩耍,屋内传出阵阵甜腥的气息。不多时,人们提着装满鲸鱼肉的袋子,向木屋的主人致谢告别。
这是当地延续了数百年的爱斯基摩文化传统——与全镇居民共享每一次成功的捕获。然而,随着石油巨头们纷纷将视线投向北极,当地民众担忧,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或将成为历史。
气候变化令北极油气资源看似触手可及
极地,或许是地球上最后一片未经开发的荒野,蕴藏着储量巨大的油气资源。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测算,北极圈内的石油储量可达4120亿桶,约占世界未探明储量的13%,而天然气的这一数据达到了30%。气候变化使北极的升温速度达到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冰层消融,让这里的资源看似触手可及。
1969年,美国境内最大油田——位于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油田被发现。从那时起,英国石油已在此开采了半个多世纪的石油。如今,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正在巴罗地区钻井。英国《卫报》报道称,钻探过程中所释放的“碳炸弹”将向大气排放1500亿吨的二氧化碳。壳牌公司正在同生态环境和自身声誉进行博弈。
2010年,墨西哥湾马孔多油井发生的“深水地平线”钻井漏油事故,给英国石油公司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公司一度濒临崩溃。与之相比,壳牌公司在北极进行的浅水低井压钻探则面临更高的风险。或许是因为墙壁后面的“蛋糕”实在太过诱人,已在北极花费60亿美元钻探却一无所获的壳牌公司仍在继续努力。舆论认为,未来壳牌公司在巴罗所取得的任何进展,都将在世界范围激起强烈反响。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岛,石油巨头们势必趋之若鹜。
在大多数石油公司选择静观其变的当下,超级大国间的争夺战已然浮出水面。北冰洋周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圈地运动”。他们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下纷纷宣称对这片冰雪之地的所有权,以便在未来申请油气开发相关执照。以俄罗斯为例,2007年该国科考队员在北冰洋底竖起俄罗斯国旗,招致其他地区国家的抗议,而普京不过置之一笑。
支持者与反对者互不相让
每年春秋两季,行进在迁徙路上的弓头鲸都会到达巴罗海岸附近,为生活在小镇上的4500位居民带来一场饕餮盛宴。在当地,捕鲸不仅是文化传统,更是生存所需。空运至北极圈的罐头食品售价不菲,而低成本的鲸鱼肉脂却能大量提供抵御严寒的能量。不少民众担心,对北极资源的攫取将永久地破坏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巴罗镇前镇长罗斯玛丽·阿图安盖卢克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积极的环保主义者和坚定的文化守护者,她长期协助非营利组织从事对北冰洋的保护工作,向试图改变北极地区现状的人强调环境与传统的重要性。
“在这个冰封期长达八九个月的地方,泄漏到地表的石油无法被彻底清除。我们从海洋获取食物,生态环境对在此生活的人和动物同样重要。”阿图安盖卢克说,“我曾到过紧邻普拉德霍湾的努克苏特村,石油开采给当地带来非常严重的健康影响,癌症患病率提高了,不少人对化工产品过敏,甚至有人因此自杀。”
代表了16万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因纽特人极地理事会主席阿卡卢克·林志说得更为直接:“每当在夜里醒来,我都祈祷他们不要找到石油。”
不过,并非每一位巴罗居民都悲观地看待未来。过去半个世纪,努克苏特村的硬件设施和经济状况都因石油开采而获得很大的提升。如今的北坡社区因为石油开发而面临分裂,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多年以前,因为缺乏必要的医疗资源,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因为一些普通疾病而死去。后来石油巨头们建起医院和学校,现在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少发生了。”北坡自治镇镇长夏洛特·布洛尔说,“作为领导层,我们一直试图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间寻求平衡,让民众在享受资源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延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
如今,阿图安盖卢克所代表的环保人士和阿卡卢克·林志所代表的部落领袖正努力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反对声。而石油开采的最大受害者——弓头鲸、海豹、北极熊……它们则无言以对。
文汇报见习记者 陆纾文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