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钰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记忆为今天的世界提供了哪些最具普遍性意义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到底应该记住什么?近日,由上海市中学德育管理一体化研究实训基地等主办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主题论坛”在华师大二附中举行,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和高中生同台演讲,领悟战争教训的当代意义。
从历史记忆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席卷五大洲、带走了超过5000万人的生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它已经成为公众记忆的一部分。七十年来,我们对二战的记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又该如何记忆二战?
在华东师大历史系副主任孟钟捷看来,二战记忆的意义在于明晰——孕育甚或鼓动战争的国际机制必须得到永久性的反思;在于重申——任何违背人性、突破和平的倒行逆施之举必将以失败告终。孟钟捷说,德意日轴心势力狼狈为奸,一度遮天蔽日,但且不论它们彼此之间同床异梦,这些国家内部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也未曾消失过。失却人心的霸权一定无法持久,这是今天的强国统治者们必须引以为戒的重大教训。
此外,孟钟捷表示,关于二战,我们还应该记住,携手合作的反法西斯同盟精神必须得到永久性的珍视。1941年前,法西斯国家之所以横行霸道,是同不少国家的“祸水东引”、“邻避态度”、“孤守中立”的做法不可分割的。“在当下全球日益联系的时代中,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危机时,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意义理应再次得到重视。”孟钟捷说。
而在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余伟民看来,二战尽管已经远去,但人类社会仍然面对着新的“普遍性威胁”。拒绝极端主义、拒绝民族利己主义,遵循国际主义伦理原则,维护人类整体性利益,这也许是二战给予当今世界的最具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看清在战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
昨天的主题论坛中,除了史学界的教授外,两位来自华师大二附中的高一学生也登台演讲,从更微观的层面来审视、反思二战。“我们邀请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大学生和中学生共同参与,也是追求高校与中学在历史学科德育方面有效衔接的一次重要尝试,以期探索大中学校历史学科德育一体化的路径。”华师大二附中校长戴立益说。
高一学生薛尔清讲述了硫磺岛战役中的一个细节,日军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困兽犹斗,在夜晚发起了疯狂的“万岁冲锋”。日本陆军大将栗林忠道在内无炮火,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依靠折钵山的地形死守,声称“每个士兵至少要杀死10名美军士兵才能死!”
“这几乎将人当做机器一般驱使,在我眼中,那些冒死冲锋的将士之阵亡,正如机器损坏一样令我木然。”薛尔清说,从这一次战争,我们清楚地看到被战争扭曲的人性。战争让人不得不放弃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其残酷竟然到了如此地步,正如鲁迅所言“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高一学生刘安琪在描述淞沪会战之惨烈时,用了“熔炉”一词。由于空军力量和海军力量的薄弱,再加上缺少重型武器,这一仗打得十分艰难。“冯玉祥这样写道:‘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刘安琪说,虽然敌强我弱,但中国人永远不会输掉中国脊梁的爱国热情和一腔不屈的骨气。中国军队在华北和上海的抗战,形成并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淞沪会战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华民族敢于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良好形象。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