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李婷
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电影《青海湖畔》日前首映。它倾注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巨大的心血,93岁高龄的她亲自赶赴青藏高原完成了实地拍摄。因为劳累过度,秦怡一度身体不适,至今左脚仍行动不便,但她没有因此歇下来,而是马不停蹄地在酝酿下一个剧本。她说,这是一个装在心里一辈子的故事:有关抗战中的育婴堂,有关她失散多年的4个姐妹,也有她和丈夫金焰现实生活的影子。
“总感觉有事情没做完,不敢睡午觉”
记者昨天前往秦怡家中拜访时,她正埋头看着报纸,这是她除了外出拍戏日子以外每天的必修课。2014年秋,秦怡要以92岁的年纪赴青藏高原取景拍戏,当时电影界为之捏了一把汗。“《青海湖畔》写的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事情,有人劝我在上海的棚里搭个布景,也就拍了。我想这不行,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艺术创作,就得亲自上高原走一回。”秦怡说,她已经有80多年的戏龄了,总想再为中国电影做些什么。“现在的影片,风花雪月的多,追求内心世界的不多。电影是最能反映现实的艺术作品,拍电影就是在写历史。这几年,我们都在谈论正能量。我在那些角色身上看到了美好,这是我们需要的。”秦怡说,事实上,在拍这部戏时,自己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有一回拍爬雪山的戏,到了山顶,导演怕她累着,让喘口气。她就势假装喘了喘来宽慰导演。对于拍摄过程的艰苦,秦怡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现在,秦怡每天的生活很充实,除了晚上不到8个小时的睡眠,其余时间总是在忙着,甚至连午觉也舍不得睡。“我总感觉有事情没做完,不敢睡。”秦怡说,一直以来,总有件事横亘在心里,希望有一天能拍成电影:秦怡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母亲生了9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因为生活贫困,有4个姐妹刚出生便被送进了育婴堂。“要是她们没被送走该多好,我们年龄差不多,没事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秦怡感叹,她也曾试图去打听四姐妹的下落,但毫无线索。
想拍抗战中老百姓的故事
“我想为我的姐妹们写个故事。”秦怡说,1961年她就写过一个剧本,叫《小修女》,是关于旧时代育婴堂的故事,但这个剧本最终找不到了。如今,她想重新开始创作。秦怡认为,很多时候,个人的命运是跟国家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把这个故事放在抗战的大背景中。丈夫金焰的一段亲身经历给了她启示,那是上世纪30年代,日军即将占领上海,许多人迫于形势举家向内地搬迁,但金焰尚有片约在身,因付不起高昂的违约金,只能选择留下。不久,日军找上门来,要求他为日本人拍摄电影。金焰参加过左翼戏剧家联盟,拍摄的《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黄金时代》《母性之光》《大路》等影片都是反抗侵略与压迫的,他哪里肯就范,当场便拒绝了。日本人很恼火,开始对金焰进行监视,情况日益紧急。朋友吴永刚帮忙想了一个移花接木的办法,先让友人用自己名义买了两张船票,临走那天,金焰、王人美和一大帮朋友假装送行,在轮船起航前,金焰、王人美和朋友们迅速掉包,两人趁乱搭乘邮轮离沪赴港。
“当时金焰什么行李也没带,但总算逃过一劫。”在秦怡最新的剧本构思中,她就打算聚焦一对革命者夫妻,他们因被日军追捕,不得已将两个孩子寄存在邻居家,而邻居因生活难以为继,最终将孩子送进了育婴堂……“关于抗战,现在拍了很多大戏,但抗日战争中老百姓的故事,却不多见,我要把他们的挣扎和家国情怀写出来。”秦怡说。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