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的美有双重内涵,一重是高蹈的艺术美,另一重是照耀青年的人格美。
她是20世纪30年代人眼里的闺中仙子,风姿卓绝,仪态万方;她是50年代人眼里的中国母亲,温良贤淑,雍容自持;她是80年代人眼里的坚强女性,饱经风霜却依然故我。新世纪里,固有的定语还要加上一条——不折不扣的劳模,92岁仍老枝抽新芽,由她自编自演的《青海湖畔》已进入最后制作。
见过她的人都说她很美,即便岁月也夺不走这份光华。究其原因,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如此评价:“以韧性迎接磨难,让苦寒成就气韵,秦怡就是德艺双馨的代言人,她正延续着的,既是一曲流光溢彩的艺术篇章,更是一首穿插着坚忍音符的心灵之歌。”
舞台是最后一方天地
旁人眼中,秦怡总也闲不住。迈入90岁高龄后,她非但没有清闲下来颐养天年,反而忙得不可开交。电影《青海湖畔》从筹备到开拍,事多芜杂,她全程亲力亲为。电影讲述了青藏铁路建造的大背景下,工程师与气象专家的故事。秦怡也像片中人那样,一笔一划勾勒出剧本,一点一滴在高原上挥洒汗水。有人问她年事已高是否经得住身体劳顿,秦怡的回答透着一股子豪迈:“估计今年到明年总归还活着,那就不退缩,去干吧。”作为一名演员,舞台是她最后一片天地。
1922年,秦怡生于上海一户富足人家。16岁时,她离家奔赴抗日前线,却因缘际会踏上舞台,与文艺结下一世情缘。随后,岁月慷慨赠予了这位美人辉煌夺目的艺术成就。上世纪40年代,甫登话剧舞台的秦怡,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抗战大后方的重庆舞台上,她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并称为“四大名旦”。
抗战胜利后,24岁的秦怡主演了她第一部故事片,由吴永刚编导的《忠义之家》。而后与赵丹合作《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扬名之作。新中国成立后,秦怡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其事业也步入黄金期:《女篮五号》、《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雷雨》、《海外赤子》……佳作连连皆上品。
两年前,秦怡将自己70多年演艺生涯的随笔集结成书,取名《跑龙套》。她回忆曾看过一部前苏联电影,里面有个跑龙套的演员角色小但功夫深。“过去几十年了,还在我的脑子里。”在秦怡看来,自己并非要把龙套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只是感到:“一场戏里哪怕是一个端茶送水的小小角色,只要认真地投入了,它就能让人感到全身心的愉快。”
母亲是最感人的角色
但丁说:“人是承受不幸的立方体。”用在秦怡身上,再准确不过。生活里的她,有着绵长却只能独自承受的苦楚。
拍摄《母亲》时,儿子“小弟”金捷1岁,恰好跟秦怡剧中的儿子一般年岁。命运似乎用这种方式预告,“母亲”会是秦怡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金捷长到16岁那年,精神分裂症袭来。秦怡没少过以泪洗面,但仍然打起精神,勇敢去直面现实。后来久病的丈夫金焰也撒手人寰,屡受心灵打击的秦怡更加感到生命之重。但最终,她以柔弱的肩膀,挑起大家庭仰事俯畜的重担,支撑着一米八的“小弟”的生活,前后40多个寒来暑往。
但命运对秦怡的考验似乎尚未终结。2007年,白发人送黑发人。“小弟”走了,秦怡收拾悲痛的心,把大爱撒向更广阔的地方。汶川地震,她先后捐款20余万元;玉树受灾,她又掏出3万元。旁人很清楚,这几乎是秦怡的大半身家。当年“小弟”病重住院,秦怡为方便陪护,也跟着住了进去。有人建议她转到特护病房,老艺术家说:“我钱不多,还是省着花吧。”现在“小弟”不在了,母亲把原本留给儿子的钱、倾注给儿子的爱全都播撒到世间。
听闻秦怡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任仲伦感慨地说:“人们常说秦怡美,其实更该了解,她的美有双重内涵,一重是高蹈的艺术美,另一重便是照耀青年的人格美。”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