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任萍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业界翘首以待许久,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昨天终于落地。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突破。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明教授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是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规划指引,为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新常态中指明了发展方向。
创新才能转型升级
苹果电脑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回日本国内……
在董明看来,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董明指出:“以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多是代工,虽是世界工厂,利润却不高。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核心是要通过创新,从而获得领先地位。”
中国制造业需补课
此前,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等。那么,《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侧重?
以德国工业4.0为例,工信部部长苗圩解释说,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德国现在基本上实现了3.0,正在从3.0向4.0发展,也就是生产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迈进。而在中国,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有的企业还要补2.0到3.0这一课,即从电气化到自动化这一课。”苗圩说。
而董明认为,工业4.0是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希望在未来制造业的各环节中全面接入互联网技术而提出的;而《中国制造2025》则代表了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两个都关注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德国4.0关注的是信息物理融合,中国则要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此外《中国制造2025》特别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董明表示,这也是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一大区别。
跨界融合是大趋势
在董明看来,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产业领域很多,其重点已经敲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同时,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行业,搭上互联网技术的“顺风车”,还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等等。
“当然,制造业领域的‘互联网+’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电子商务,而是结合了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运用。”董明说,这套系统就好比是工业领域中的社交媒体或App,最终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工厂与工厂之间的智能互联。
他还表示,在此带动下,国内一大批制造业公司将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互联、集成控制、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五个核心环节均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射频识别、物联网、传感器、机器视觉、智能机床、云计算、3D打印等行业均有望受益。而跨界和融合,则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关键所在。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