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虎妈猫爸》剧照。 (东方卫视供图)
由赵薇、佟大为主演的《虎妈猫爸》近日正在东方卫视和天津卫视热播。
《虎妈猫爸》情节曲折,演员阵容打眼,紧扣的剧情冲突又直陈中国式教育现状,放在小学入学季的当口播出,这样一部剧很难不火。
在不少剧评人看来,该剧能受追捧,与其扣准了“社会中坚力量”80后的脉门不无关系。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张志君说:“随着80后逐渐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的现实与梦想、需求与焦虑也随之体现在荧屏上。”
《虎妈猫爸》的制片人、35岁的黄澜,是现实生活中为当“虎妈”还是“猫妈”而困惑的一员。正是她由自身经历出发策划,荧屏上才有了这部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话题剧。
“自己拍自己”让《虎妈猫爸》轻而易举获取了对80后同龄收视人群的身份认同。黄澜与《辣妈正传》的编剧秦雯、《酷爸俏妈》的编剧刘伯翰等人生于1980年前后,他们的80后视角自然显得顺理成章。问题是,扣准了80后的脉门之后,这些电视人怎样为同龄人找到“解药”?
生动展示80后真实生活
80后题材绝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奋斗》就拉开此类电视剧的序幕。在此之后,《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爱情故事》《蜗居》《裸婚时代》《小儿难养》《宝贝》等剧接踵而至。按张志君的说法,“80后恋爱创业时,‘青春三部曲’风靡,80后谈婚论嫁时同类题材火爆,现在80后大多为人父母,荧屏内外也在共同成长。”
但与50后赵宝刚、60后石康、70后六六等人不同,黄澜、秦雯、刘伯翰等人都是属于社会经济转型下、中西文化碰撞中成长起来的80后。自身的80后视角,让他们手中的80后题材更容易生发化学反应,成为反映当今社会80后生活状况的影像化标本。
《虎妈猫爸》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能在现实中的80后找到对应——为择校而置换房产,为符合政策而让孩子晚读一年书,被隔代的教育理念冲击过,也被婚姻中的外来者困扰不堪,给过孩子“要么刷牙,要么被关厕所”的选择,却找不到自己在事业与家庭中的两全法则。电视剧播出过半,收获最多的评论便是许多80后观众发出的“这好像就在演我们家的事儿”的热议。
剧中赵薇扮演的女主角“虎妈”被小学入学题弄懵后,现实里的观众马上组成了“妈妈群”,热烈交流着有关孩子教育的一切信息。值得玩味的是,即便那些同剧中“虎妈”一样历经万难把孩子送进最好学校的妈妈们,依然坚信自己对孩子是“散养”——这或许就是《虎妈猫爸》最大的共鸣所在,它击中了当下为人父母的焦虑,以及繁杂且远未统一的多元价值观。而这些最鲜活的例子,绝不是刷几条社会新闻就可信手拈来的。若不是来自80后的真实生活,不会有电视剧如此接地气的生动展示。
击中焦虑只是起点,舒缓才是有价值的引导
播出过半后,《虎妈猫爸》掀起的教育话题讨论已然注定这部剧成功了一大半。但所剩的一小半、却未必不重要的问题在于,截至目前,在该剧中观众看到的只有为人父母的疲惫与挣扎,而见不到养育孩子的幸福与温情;被凸显的大多是现有教育环境下的一系列症结,而少见真正的主角——孩子在被教育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以及孩子的反应对其父母的反向影响。
剧中,“虎妈”和“猫爸”的“沿途”似乎没有风景只有障碍。而在育儿之外,他们的生活也因周而复始的“打怪升级”而不得喘息。当真正的教育和教育的过程几乎被电视剧省略,留下的就只能是抛却因果关系和情感逻辑的一大堆焦虑,难怪网上有人直呼“《虎妈猫爸》成了一部恐怖片”。
影评人宋子文谈到:“电视剧试图通过亲友间的攀比以及目的性十足的同学会,颇显壮观的择校风潮等一系列戏剧铺垫让主人公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以至于产生一种危机式的预警声音:‘再不行动,孩子的前途就彻彻底底被耽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剧中‘虎妈’的变身具有拯救家庭的使命感,但如是信息的传达会让观众随‘虎妈’一起,在整个社会环境的裹挟中被推向‘深渊’,如果不从流,就注定成为异类,会被千夫所指。但显然,莫名的焦虑是种‘病态’,电视剧不该一味地夸大病态。”
在他看来,电视剧击中焦虑、引发共鸣只是起点,若能在剩余的剧情中舒缓焦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引导,才是与现实达成的和解。而这些焦虑的舒缓,也许是80后在其30多年的人生履历中尚不足以全面解答的。如此说来,80后视角于电视剧,是优势亦有软肋。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