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位于东平路上的“爱庐”是幢典型的法式洋房,其优雅的建筑风格蜚身海内外 傅国林 摄
东平路9号,蜚声海内外的一栋老宅,名曰“爱庐”。每到五月,老宅一侧外墙上的爬山虎郁郁葱葱,在暖风吹拂下,以爱的名义轻轻摆动,沙沙作响,煞是好看。
这时,罗鹏翀总会约上三五知己,来老宅周边坐坐聊聊。远观、近看,重温当年自己与这栋老宅之间的一段缘。
罗鹏翀,如今的身份是徐汇漕河泾街道党工委书记。时间倒推十多年,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区历史风貌保护办公室工作。彼时,喜好研究老宅的罗鹏翀先后参与了爱庐、武康大楼等多幢老宅综合修缮及武康路沿线风貌保护工作。这让他有了深深的感悟:“每栋老宅都凝结了城市的一段历史,我们对待老宅就该似对待历史般,心存感激与敬畏”。
最费工夫的是洗瓦片
爱庐是幢典型的法式花园洋房,其修缮工作始于十年前,是整个衡复风貌保护区域内启动得比较早的。
老宅的属性是产权直管公房,使用单位是上海音乐附中。由于启动较早,修缮资金有了充分保障,由市房地局、徐汇区政府、上音附中各出1/3。
尽管当时没有相关规定,但爱庐的修缮程序走得谨慎而严密:首先,请专家把控方向,并作修缮前的分析研讨,哪些要修,怎么修;而后,请上海装饰集团做了专业设计;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后,再选择由经验丰富的徐房集团进行施工。
“选好的设计师、好的平台、合适的施工单位,最终是为了避免自说自话的破坏性修缮。”罗鹏翀这样回忆。
修缮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材料——既要呈现原来的风貌,又要有功能的实现,在这两者间寻求平衡。
罗鹏翀举例说:比如窗门,有些要恢复原有的红褐色钢窗,有些要做旧成百叶窗;加装空调,要如原来装水汀般,在窗栏下靠墙而立,并按上罩子;门把手还原成铜把手;开关统一复原成黑色电木开关……
最费工夫的是屋顶瓦片。老宅的屋面是孟沙坡面式,原先铺着红色的平板瓦。但经过考证,这个红色是数十年前被刷上去的,并非初貌。于是,工人们开始了“洗瓦片”工程,经过几番专业清洗,红色褪去,原先庄重的灰色显露出来。
苦寻带沧桑感的卵石
更大的挑战,是填补外墙卵石。
老宅的外墙面由五彩的细卵石装饰。但历经80余载风雨,墙面疏松,卵石脱落,斑斑驳驳。
修缮小组研究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尽可能保留原始韵味基础上,对脱落严重的局部进行填补修复。
原墙上的卵石表面,经过长期自然风化作用有了许多斑点和细孔,这种带有历史肌理感的卵石无法在市场上寻到。本着严苛的态度,修复组成员专赴浙江沿海,最终在象山石埔海边找到了带有自然印迹和沧桑感的卵石。
为了使修复后的墙面在色泽上接近原墙面,同时粘结更牢固,施工组采用了水泥、石灰、细砂、纸筋这四种材料拌合的石灰砂浆,通过不同配比,多次试验,最终达到了理想效果。
修缮中,还有一项名为“斩假石”的老工艺,被用了进来。西式建筑好用石材,但上海及周边不产石材,能工巧匠们便在糊上水泥的砖墙上用刀柄“斩”出石头的感觉。爱庐建造时就用上了这项工艺,修缮过程中,施工队也请来了老师傅重操技艺,对某些楼层部位进行了修复。
经过一年多精心修缮,老宅于2007年夏天向公众开放。
开放首日的场景,罗鹏翀记忆犹新:当天先后有7000多人次参观老宅,但这幢房子里最终没有留下一个矿泉水瓶、一个烟头或纸屑。“我们对待老房的悉心和敬畏感,感染到了所有人。”
被设计过的窨井盖
爱庐之后,徐汇摸到了修缮老房的门道。
“单体建筑之外,还要讲究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护与协调”,区历保办早早地将眼光落在了拥有十多处保护建筑的武康路。
同时,保护机制日臻完善。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多方专业力量参与进来。
同济大学教授沙永杰就被请来担当整条武康路风貌保护的总规划师。
沙教授首先对整条武康路上的路口、弄口、楼栋门口等做了规划,“这些都是人容易逗留的空间”,比如可以拍照的围墙、统一风格的门头、均衡点缀的绿化等等。期间,还请来规划、市容等部门统一绿化和店招店牌;请来市政、管线单位配合排布管线。
“由于武康路不具备线网入地的条件,相关部门配合梳理了绕在半空中的黑色线圈,甚至还缠绕上了假绿植”,罗鹏翀举例说,“甚至连路上所有的窨井盖都被统一设计,不采用突兀的金属材质,选用石材加塑料,与灰色的道板主基调一致”。
配合街面风貌的统一,相关部门还做了业态引导,小的建材店被逐步调整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有情调的咖啡店和精致服饰店。
武康路重构整体风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会来此逗留、拍照,这让历保办很兴奋:游客是用脚来表达“我很喜欢这里”。
于是,相关部门置换出一幢老房子,拾掇出一个不用花钱的公共逗留空间——游客资讯中心,用以展示武康路历史沿革和路两旁那些有故事的老宅。上层是居民住宅、晒台,下面是各类与老宅相关的展览及讲座,游客中心演绎着徐汇保护历史风貌的人文思想和理念。
更受益的是居民,武康路400弄内原先很容易积水,在道路沿线风貌保护过程中,相关施工方为老弄堂作了修缮,解决了隐患,居民们很感激,“我们这条旧弄堂也有人来拍照了!”
老工人调出的“BB粉”
历史风貌保护,最离不开两拨人——老专家、老工匠。
经年合作,罗鹏翀常常被这两拨人感动:老专家们秉承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为老宅修缮、风貌保护提供最佳方案;而老工匠们,仰仗过硬的技术和过人智慧,往往能提供实现方案的最佳路径。
他举了修缮武康大楼的例子。
武康路、淮海路交叉口的武康大楼,是传奇大师邬达克的作品。楼高八层,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留出人行道空间。一二层外立面采用水泥仿石墙墙面,但在历史上,该墙面前前后后遭遇过5次大粉刷。
负责修缮的徐房集团工人在清洗大楼外立面时发现,墙面露出来的是过去多次修缮留下的不同涂料痕迹,一层又一层,颜色有深有浅,有的偏红、有的偏绿、还有的偏咖啡色。清洗过后,这些颜色逐层剥离,但结果是,外墙面变得斑斑驳驳,部分颜色因年久渗进墙体,而出现了大面积色差。
修缮方请来专家、技术人员及老工人一起商量对策,最后达成的大方向是:保留原先的痕迹,但也要做相应的“遮瑕”工作。
但“遮瑕”没有现成工艺。老工人和专家最后亲手调出了8、9个样本的水泥粉,选了最接近的两个,上墙局部试验。最后选定样本,开始操作:用水泥粉调料轻轻刷一遍,然后再擦干。现在想来,这个原理和女士涂“BB粉”是一样的。
这样做,一方面,消除了明显色差,使墙体趋于柔和一致;另一方面,最大限度还原了墙体原有的质感,“用手摸上去还是有石材的感觉”。
整个过程,为了不出差错,老宅修缮工程的老专家、80高龄的章明还坚持上脚手架,与工人一起反复调样、试样,感动了所有人。
“老宅修缮,急不得。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供参考,这时老专家、老工人起了关键作用,他们视老宅如珠如宝,才会尽自己所能,想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罗鹏翀说,“如果不是带着对老宅特有的感情,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
保留一点曾经“坏”的东西
关于老建筑及历史风貌的保护,罗鹏翀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修旧如旧”,而应该是“修旧如故”。“不是要故意做旧,而是尽可能恢复其原来的状态及面貌”。
但对于这个“故”,如何把握,这当中需要有一个度。
比如说,在修缮过程中,要提高老宅的抗震性能,实现节能效果等等,又不能破坏结构、增添过多现代元素;很多老宅多少存在房体倾斜的问题,是否要“伤筋动骨”地纠偏,形成二次伤害?诸如此类,都需要寻求两者间的一个平衡。
还有,要保留一点曾经“坏”的东西:即不能把老宅经历过的历史全都抹去,即便它曾经被粗暴对待过。比如,岳阳路上某幢老宅就曾被按上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烟囱,但修缮过程中,考虑再三还是把这个印记暂时留了下来。
回想起那些年的修缮、那些年的老宅,罗鹏翀坦言:“那是段最开心的时光,每栋老宅都在讲述着无声的故事,它们身上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
比如,上海西式建筑中有不少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分析下来,西班牙风格的洋房“性价比最高”——造价便宜,因为上海很少下雪,所以不需要有承重度的法式平板瓦,也无需不易积压落雪的英式大尖顶;西班牙式的建筑外墙是拉毛处理,所需石材相对较少。
还有,就是建筑本身的一种情怀。比如武康大楼,骑楼之下,商家的门头都是往后退一步的,下雨天、酷暑日,行人可以在此逗留,充分显示了当时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