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创新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方式。在昨天举行的“脑科学多学科沙龙”上,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傅国庆向记者透露,“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项目已被列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尽管项目才刚刚确立,但前期调研、讨论和准备已经花了近两年时间。
科研立项被誉为科研管理体制中的“指挥棒”,按照传统做法,政府会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等要求,结合专家建议,设定科研课题,下拨经费。在特定时期,这种立项模式效益显著。随着国内外经济、技术发展态势的演变,固有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多单位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
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表示,传统科研立项往往局限在单一领域,验收评价体制以看科学家发表论文为主,科学家在通过项目验收后,该课题的研究也就画上了句号。“这样的科研成果,很难交到企业手中形成现实生产力。”
上海脑科学研究一改以往政府在立项中的绝对主导姿态,在项目组织机制上注重搭台,让科学家唱主角,充分激发和引导专家的创新思维。让涉及脑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先热身,头脑风暴,火花四溅讨论起来,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总体思路越来越清晰,结合上海特色和优势,聚焦研究方向,凝练科学问题,分硬软湿三条主线,有总体目标又有分阶段的任务。探索专家委员会制度、引入国际评估,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等研究。为了创造随时随地都能畅通交流的氛围,今年年初,一个名为“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微信群被建立起来,截至目前,已经有神经科学、临床、数学建模、信息处理,计算、芯片,材料、制造领域的42位相关专家进入该群。昨天举行的脑科学沙龙,就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群里提议,引来不少专家响应后的结果,围绕多视角下的精神障碍展开研讨。更早之前,市科委还通过组织东方科技论坛、院士沙龙等方式,让脑科学这个话题充分“发酵、酝酿,出炉”。
“人类基因组”计划曾经留下了投入1美元拉动146美元的“佳话”,为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提供了合作范本,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表示,这是由于美国在科研立项时对整体“卡位”非常到位。比如奥巴马政府着力发展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就包括了可再生能源、速配电技术、节能技术,储能技术等,这些技术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
脑科学同样涉及众多学科。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表示,把神经科学实验、临床应用和定量化的数理科学与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物理、统计、数学以及信息工程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来科学研究脑功能,已经成为国际脑研究领域的大趋势。“而我国仍缺少相关综合技术整合。”
利用微信群等交流方式,不同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已经悄然发生。脑科学、数学、材料、电子、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为上海脑科学研究的发展各抒己见。
“希望通过这种立项组织方式的改变,能够组织起以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为研究内容的多单位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组织机制,涌现出一些领军人才、打造出若干功能性科研和服务平台、培养一批复合型优秀年轻人才。”傅国庆说。同时上海脑科学研究也被寄以厚望,冀望成为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溢出机制创新的探索样本,为类似项目的立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