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3年东盟巴厘岛峰会宣布将于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国际上对这一美好愿景的期许和质疑就从未停止过。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将“东盟共同体:一体化的新起点”作为分论坛之一,既凸显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也显示出整个亚洲地区对东盟共同体建设的支持和信心。共同体愿景的一步步实现不仅将给东盟10国带来繁荣、和平与发展,对于深化泛亚洲地区国家间合作、塑造更广泛的地区认同这些更高层次的地区目标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东盟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支柱,计划于今年12月31日建成的东盟经济共同体,是为了在东南亚地区建立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促成东盟国家间货物、服务、资本和技术人员的跨国自由流动。近年来,东盟成员国在关税减让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今年底将消除10国间几乎所有的货物关税。
让东南亚成为一个更加安全的地区是东盟政治与安全共同体的基本目标。东南亚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着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冲突。近年来,诸如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白礁岛之争、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利岛与锡伯登岛主权之争等领土争端相继得到了控制甚至消解,显示出东盟国家运用双边、地区和国际机制,友好解决争端的能力和意愿。
东盟社会与文化共同体关乎所有东盟人的日常生活,其标准高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相关规定,目前已经在灾害应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强化预防机制,东盟各国在共同抗击传染病等方面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地区合作机制。为了拉近各国人民的距离,带来更加密切的民间往来和互动,东盟“开放天空”政策切实便利了普通东盟人的出行。
尽管如此,东盟共同体的发展仍然充斥着不尽如人意的记录。以基础最扎实的东盟经济共同体来说,其建成时间就曾被推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构建共同体的乐观情绪。据统计,过去5年内,东盟内部的贸易量仅占GDP总量的三分之一;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仍然小于来自东盟外部的投资增长;大量的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各国都有需要保护的产业部门。
东盟共同体面临的诸多挑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东南亚各国民族、宗教和文化形态复杂多元,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形态各异,国家内部的政治变化仍然牵动着各国政府最敏感的神经。今后,共同体建设亟需从两个方面加强。一,实现从国家身份认同向东盟身份认同的转变。“我们都是东盟人”的观念无疑将促进各国团结,加快一体化的进度。当眼前的国家利益与长远的地区利益发生冲突时,共同的东盟价值观、对东盟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显然有利于各国政策协调。二,将自上而下的提议变为自下而上推动。一路走来,共同体概念和目标都是由政府和精英们提出,但是,长远观之,如果缺乏来自公众的热情支持和实践活动,“共同体”将不可避免地流于口号。目前,东南亚各国人民对于东盟共同体还知之甚少,这与东盟的官方语言——英语的普及率不高有很大关系,普通的东盟人很难通过官方宣传媒介了解地区一体化的议程安排,更不用说这些安排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了。加强面向普通公众的宣传和介绍,获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支持,将为东盟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而丰富的动力。
共同体建设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华丽变身,而是一步步务实、坚毅的行动积累。欧洲花了近半个世纪才实现了精彩的一体化蓝图。对比东南亚地区的现实,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东盟共同体构建必定是一项更加宏大、艰辛和缓慢的工程。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雏形初具远非共同体建设的终点,而仅仅是令人期待的起点;2015年后东盟共同体建设将继续吸引更多的国际关注。
文/刘阿明(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