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中心喜迎八方宾客。 本报记者 陈龙摄
■本报记者 谢笑添
冰场上,如梦似幻,他们用最优雅的舞姿为世人演绎悲喜;曲终后,形影犹在,锋利冰刀如作画般在冰面上留下错落浅痕。这是花滑之美,如今就将在申城绽放。
今日17时,2015年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将于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开幕。这是继短道速滑世界杯与“冰上雅姿·花滑盛典”后,申城迎来的又一项国际顶尖冰雪赛事,它更被赋予了助力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唯美的冰上舞蹈即将启幕,而在这场盛事的背后有着太多外人无从知晓的艰辛与付出。
从2005年的世乒赛到如今的这场冰雪盛典,过去十年间,诸多国际顶尖赛事相继落户上海,也随之培养起了一支支日趋成熟的赛事筹备团队。从比赛场馆的建设、志愿者团队的选拔培养,再到服务体系的建立,尽管赛事要求时常因项目的不同而改变,不舍昼夜付出的组织者们却总能让我们的城市以最昂扬的姿态去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
冰雪世界由他们建造
从冷凝管的最初开启到本月初的初步竣工,不过五天时间,在海上王冠体育馆占地近1800平方米的冰场内就铺上了厚达5.5厘米的冰层。过去几年间,这座冬奥级别场馆几乎承载了上海所有大型的冰上赛事与活动。除了为人称道的硬件条件,成功还得益于旗下一支有过不下十次大赛经历的制冰团队。
无论制冰、浇冰等基本技巧,抑或在零下14℃的施工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制冰专家们都早已驾轻就熟。然而,相较于他们更为熟悉的短道速滑赛道,充斥着大量高难度跳跃动作的花样滑冰对冰场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据东方体育中心副主任王玮介绍,为避免冰层内部空洞、底部涂料返浆,本届赛事场馆采取了先分层制冰、后使用不同水量多次浇灌的制冰方式。时间短、工序复杂,种种困难这支制冰团队都能一一应对,但考验并不仅仅于此。在王玮看来,“冰场的建设不是由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成,冰面软硬程度这样难以量化的因素对花滑运动员的影响同样不能被忽略。”
在国际滑联的办赛手册中,如是规定——“冰场的冰面温度应在零下3℃到零下5℃之间”。但即便在此可控范围内,冰面温度的微小差异同样会对其软硬产生较大影响,而这就有赖于亲身体验者所给予的感官反馈。从首度向运动员开放训练到花滑世锦赛闭幕,冰场使用期间,所有来自运动员以及国家冬季运动中心技术专员们的合理建议都将在制冰专家们的工作日志上得以体现。海上王冠的温控机房内,四位工作人员24小时轮换监控,根据这些专业的声音调整着制冰时的出水温度。与其他项目的场馆建设者不同,制冰专家们的工作并不因冰场的竣工而停止。比赛期间,他们承担着驾驶铲冰车填补因运动员滑行撞击而留下的冰窟的重任。而在比赛后,当运动员与观众们都各自散去,等待着他们完成的是使用快速消融设备清理冰层,让场馆投入下一步的使用。
灿烂笑容在他们脸上
无论你是刚走到赛场大门,或是在焦急地寻找看台,只要挥挥手就能看见他们的笑脸——他们是从2000余名报名者中选拔而出的志愿者,还为自己取了个可爱的名字“小冰花”。
大型赛事的举办离不开优秀的志愿者团队,而志愿者团队的建立则需要依托于成熟的选拔培训机制。一如此前的世游赛与世博会,本届花滑世锦赛的志愿者组织工作由团市委牵头。凭借着多年来与各高校校团委建立的合作关系,去年年底,当组委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传来,很快就得到各高校的积极响应。“从志愿者服务期间的课程安排到延后宿舍门禁时间,对于志愿者的校内保障工作,各高校都已是熟门熟路。部分学校甚至会拿出部分经费,用以补贴志愿者们的伙食。”组委会志愿者工作部联络员张笑表示。
然而,即便基本的招募机制早已形成,700余位志愿者的岗位分配与培训所带来的工作量依然不容小觑,而一套记录着“小冰花”们过往志愿者服务信息、个人专长等信息的信息库和管理系统由此而来。除了基础的通识知识及花滑规则培训外,不同岗位的志愿者们还得到了在相应领域浸淫多年的专家指导——负责礼仪课程的老师来自市外办,曾负责亚信峰会的接待;负责竞赛课程的老师,曾多次在短道速滑与花样滑冰赛事中工作。
不同岗位的志愿者服务对象也不尽相同,但在张笑看来,对于志愿者工作部而言,“不仅要以服务对象为本,也要以志愿者本人为本”。除交通安排、餐饮保障、医药救助等物质保障外,对于志愿者的服务与关怀更应触及内心。考虑到赛事较高的上座率,为防有同学生病等情况,组委会在最初招募时吸纳了95位储备志愿者,但如今他们已拥有了各自的岗位。“志愿者本是无偿的工作,所以更该努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张晓说,“过生日时的短信慰问或是高强度工作后的调休,同样是我们应该给予志愿者们的保障。”
赛事关注由他们点燃
作为国际滑联旗下最高规格赛事,花滑世锦赛总能在冰迷间引爆舆论与关注的热点。当羽生结弦、庞清/佟健们在冰场上纵情舞蹈,如何保障赛事报道及相关影像能在第一时间送达公众,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按照国际滑联的要求,本届花滑世锦赛,组委会共设立了一个主新闻中心和三个分新闻中心,并从各新闻单位抽调多位有着多年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经验的业务骨干,为保障信息发布、交流渠道的畅通而日夜奔波。
从媒体证件的报名审核到媒体手册的设计制作,对于组委会新闻宣传部而言,类似的工作尽管劳心劳力,却并不算陌生。然而,赛事宣传准备几乎覆盖了组委会的全部部门,大量的协调沟通才是他们最为艰巨的重任。为保障摄像机位覆盖冰面无死角而与场馆建设部门调试协商,为保证运动员能在赛后第一时间抵达发布会现场而带领志愿者一遍遍熟悉路线,短短几天时间,部分组委会新闻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甚至将鞋底都已走烂。
更重要的是,即便对于业务熟练如他们,面对花滑世锦赛这样首度走入国门的赛事时依然挑战重重。不同项目的时间表需填写于不同颜色的彩纸之上、单项赛事小奖牌颁奖仪式在新闻发布厅举行,种种细节与众不同,也是组织者们此前未曾预料过的。为更好地熟悉这项有着独特传统的运动,工作人员们在繁忙的筹备之余,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对花滑运动的研究之上。正如担任本届赛事新闻发布会联络协调工作的李嵘所言,“为了保证新闻发布会不出现差错,我会时常向翻译请教运动员姓名发音,并主动学习花滑运动的相关词汇。”也正是他们这种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与责任心,才能让如今的花滑世锦赛更加精彩。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