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被誉为“敦煌女儿”。 本报特派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特派见习记者 祝越
“我做梦,都会梦见敦煌;醒过来,还是敦煌。”敦煌,已经融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血脉之中。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却扎根在敦煌——1963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敦煌至今,樊锦诗已在这里度过了52个年头。研究敦煌、保护敦煌,弘扬敦煌文化,她的名字和命运与敦煌紧紧相连,人们称她为“敦煌女儿”。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被媒体追问最多的还是敦煌。在北京的最后一夜,樊锦诗在收拾行李的间歇接受了记者采访,白底暗条衬衣外面是浅灰色的开襟毛衣,恰如她灰白的发丝,清爽干净,整洁温雅。她的房间却有点“乱”,床上、书桌上,甚至电视机柜上,都铺满资料、书籍和报纸,满满的都是敦煌的印记。
在洞窟外“看见”窟里景象
说起“数字敦煌”,樊锦诗马上一扫连日来的疲惫。就在去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落成,所有游客在参观敦煌莫高窟之前,都能在高清球幕影院观看《千年莫高窟》高清宽银幕数字电影,20分钟后直接转场观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洞窟外可以直接“看见”窟里景象。樊锦诗说,游客们先对莫高窟有个全面了解后再进洞参观,就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为莫高窟接待游客缓解了压力。
樊锦诗列出一组数字: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最近两年的黄金周,莫高窟日接待游客曾超过2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现在,莫高窟不堪重负。”樊锦诗说,去年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后,游客在莫高窟停留时间由之前的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封闭不让参观,这绝对不是最好的保护,但接待量太大,也会造成影响。”敦煌研究院经过检测研究,发现游客的增多打破了洞窟原来恒定的小气候环境。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以及窟内相对湿度增加,空气温度上升,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她希望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在满足游客需要和文物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持续多年关注数字化保护
如今,行走在莫高窟景区,其旅游秩序令人惊讶:游人分批进入,有序参观;每个洞窟同时最多进入25人,洞内满员时其他游人在洞外安静等候;讲解员配备低音耳麦,以手电筒指引洞内讲解路径,既不损毁壁画又让参观有效有序。“洞很小,游客越来越多,人的呼吸对壁画都有影响。”樊锦诗认为,数字化保护展示是必然趋势。上世纪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计算机,樊锦诗当时对数字化所带来的永恒感受到了极大震撼,“如果将敦煌莫高窟制作成永存的科学档案就好了。”
樊锦诗与同事马上着手洞窟数字化探索。樊锦诗说,数字敦煌的进度是慢工出细活,一幅壁画要用轨道固定相机拍摄,一面墙可能要几千张照片才能拼起来,“一个洞窟要做一份档案,492个洞窟就要做492份档案。每个洞窟的档案照片,最少要保证有窟形、窟顶和四壁各一张,才能算得上一个洞窟最起码的照片全面记录。这样算起来,莫高窟最少要有约3000张洞窟档案照片。”
2003年两会,她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这件提案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案提交后引起高度重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委负责人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经过反复的技术验证和调研,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关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立项。2008年底,总投资2.6亿元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开工。通过樊锦诗持续11年的关注,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
“科技进步了,很多技术可以实现了。”樊锦诗说,敦煌很早以前就考虑以档案形式保留下来,但当时都是用柯达胶片拍摄,照片有色差无法调整,以前做的很多记录工作现在都要重新再来。
将数字化运用到预防性保护
“目前唐代壁画留存下来的极少,像敦煌石窟这样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使用再好的仪器保护都不为过。”今年樊锦诗已退休,成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但她心中还有一些梦想,就是将敦煌莫高窟的科学预防做得更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预防性”科学保护。
莫高窟山体缝隙中渗透的水分,会导致壁画膨胀与收缩,这种反复性酥碱病变目前已通过科学档案进行实时保护。樊锦诗说,古代壁画在历经了千百年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后,很多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病害,壁画就是得了“盐病”。“经常有人问我壁画的修复怎么样了?我就形容壁画就像是一个高龄老人,可能这个月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疗,病好出院了,可不久又有可能生病继续住院,你能说他身体好了?”莫高窟壁画也是这样,因年代久远,游客众多,一些壁画总在不断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就需要修复。
“目前利用科技和管理手段,对石窟环境、石窟本体、石窟安全防范和游客管理等实施监测都已经实现了。”樊锦诗说,通过多年摸索,敦煌研究院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国内率先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旅游旺季实行游客参观预约、预报措施和错峰参观措施,增加调节和合理编排游客参观路线;免费开放陈列中心、藏经洞陈列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但类似风沙、地震、洪水能不能早点预防,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壁画的影响的科学分析还做得不到位,对于不可控的因素,樊锦诗还心存忧虑。
(本报北京3月1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