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100件秦代精品封泥,最近被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等级文物,并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公开展出。
据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夏清介绍,去年12月,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的154件文物进行了考察和确认,其中104件代表性文物被确定为国家等级文物,内含100件秦封泥。专家组确定,这批封泥中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等5件为一级文物;“左丞相印”、“阳陵禁丞”等15件为二级文物;“少府榦丞”、“芷阳丞印”等57件为三级文物。其它23件为一般文物。
尹夏清说:“等级文物鉴定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根据‘真(真文物)善(品相好)美(艺术价值高)、少而精(存世少)’等标准充分考虑。”
认识“三公九卿”制度的“指南盘”
所谓封泥,是古代用胶质粘土封缄于竹木简牍文书和进贡物品的包装之上,然后在封缄的粘土上盖上印章的遗存,简单说来,就是古代印章作为封缄时在泥团上形成的印记,类似今天的铅封和封条。秦汉时,人们常把机密简牍用绳捆扎,在绳结处封盖上有印章的胶泥块以防泄密,这个胶泥块就是“封泥”。
封泥起始于东周,秦汉最盛,至魏晋时期,封泥便与竹简一起淡出历史舞台。1995年以前,传世公认的秦封泥不足10枚。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相家巷村集中出土了大量秦代封泥。专家研究认为,这批封泥正是当年秦始皇亲自拆封后的遗物,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秦代文书封建制度的结晶”、“秦代中央档案馆”,其价值媲美秦兵马俑、湖北出土的秦简,对研究秦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这批秦封泥是秦人用黄土塑造的一部美学史诗,它第一次完整地勾勒出了秦代官僚机构的网络图,是认识‘三公九卿’制度的‘指南盘’。”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庞任隆说,这批秦封泥几乎囊括了“三公九卿”的主要部门和官职。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5件封泥中,除“西盐”外均为孤品,价值极高,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白。
这批秦封泥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亭里郡县”及“宫殿苑囿”名称,是考察秦代历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据史料记载,秦以前的宫殿约有27个,秦始皇时约有22个;台池建筑秦以前有7个,秦时有24个,苑囿12个。秦封泥所见的宫殿苑囿共18个,除南宫、北宫、章台、上林、杜南苑等与史料记载相同外,其它如“东苑”、“白水之苑”、“息园”等均为前所未见。
该馆珍藏的秦封泥中有102个品种153枚含秦郡县名(含地名、山名),其中像咸阳、蓝田、高陵等郡县名,今天还在沿用。
专家推断应经秦始皇亲手拆启
当年,相家巷村民在农田挖土时,在地下一个淤泥坑中发现了数千件带有文字痕迹的“泥坨坨”,这就是秦封泥,此后,专业考古队在相家巷遗址又出土325件100多个品种的秦封泥。秦封泥的大批量发现,被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发现,震惊了中外考古界和收藏界。
这是中国古代封泥最集中的一次发现,由于其中中央官署、职官比例很高,相家巷又地处秦都咸阳的渭南宫苑区,专家因此推断,这里曾是秦时的南宫遗址,是秦始皇办公的地方。这些封泥封缄,应当是经过秦始皇之手拆封过的。有专家最新研究认为,这里很可能是秦始皇时期建设的位于新都规划中心位置的极庙(秦始皇初名其为信宫,旋改为象征天极的极庙)。庞任隆馆长说,“从秦代的制度和相家巷所在的位置,完全可以推断这批封泥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经手之物,甚至是他们亲手剥下的。”
庞任隆说,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重、两个人才能抬得动的公文竹简,日积月累,剥下的封泥数量相当可观。对这些封泥或集中处理,或贮存,或扔进垃圾堆(在现代考古发掘中被称为“灰坑”)。因此,秦始皇的“办公厅”附近发现大量的封泥,就不稀奇了。
秦封泥能够直接说明当时的官职设置,为后人直观了解秦代官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秦封泥文字再现的是秦代挺拔多姿的小篆书法艺术,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真实反映。
据庞任隆馆长介绍,该馆已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签署了联合保护研究协议,共同对秦封泥进行联合保护、微环境监测评估和三维数据采集。
文汇报驻陕记者 韩宏(西安2月14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