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达人们必定不会对以下名字感到陌生:小号演奏家艾利森·巴尔松,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女高音凯特·罗亚尔,女中音安妮·索菲·冯·奥特,男低音布林·特菲尔,爵士歌手史黛西·肯特;以及一众巨星级演员:莎剧老戏骨西蒙·拉塞尔·比尔,《唐顿庄园》大小姐米歇尔·道克瑞,“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007丹尼尔·克雷格,《猜火车》《红磨坊》和《星战前传》里的伊万·麦克戈雷格,HBO巅峰神剧《火线》主演多米尼克·韦斯特,以及《国土安全》里的戴米恩·刘易斯,等等。说起来以上诸位有一个奇妙的共同点:均为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校(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的校友。
因此近期看到BBC年度巨制、根据希拉里曼特尔获奖无数的小说《狼厅》及《提堂》改编的电视剧《狼厅》火热开播,笔者特地给GSMD的校长写邮件祝贺——在其中扮演亨利八世的正是其知名校友戴米恩·刘易斯。这位被影迷亲切称为“帝叔”的艾美与金球双料影帝,在第一集中仅在末尾处露脸三分钟,虽然面孔很尖,却凭在伊顿跟GSMD打磨出的王者气场,将从肖像画上看来宽大又肥厚的亨八演绎得气派十足——三分钟戏份千金不换。
很快校长回信“剧透”如下:“《狼厅》中戴米恩接下去会更频繁地出场。另外其中的简·西摩是我校去年的毕业生凯特·菲利普斯演的,剧集的作曲则是我校校友黛比·怀斯曼”——感情完全是一场GSMD的校友聚会啊。
布克奖“加冕”《狼厅》、《提堂》持续走红
近年来英国文坛最出风头的作家莫过于希拉里·曼特尔。2009年及2012年分别凭小说《狼厅》《提堂》斩获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在该奖历史上,曼特尔是一口气创造了三个“首次”的第一人:首位连续两次获奖的女性作家;首位连续两次获奖的英国作家;首位凭借同一题材的作品两次获奖的作家。与此同时,同其他一些获奖作品不同,这两本小说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断,是所谓叫好又叫座作品的完美范例。
《狼厅》和《提堂》是曼特尔“都铎三部曲”中的第一和第二部,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描绘都铎王朝在亨利八世时期的风云变幻。但其实当她开始着手创作《狼厅》时,根本没打算写都铎王朝,仅仅想写托马斯·克伦威尔,写这位经常被人忽略或曲解的人物,如何从一个铁匠的儿子步步高升为亨八最信任的国务大臣。
不过这段历史始终同亨八第二任妻子、与克伦威尔时友时敌的安·博林的得势与衰败紧紧交织,也是英国宗教与政治史上比《大宪章》时期更为敏感、关键的拐点——而极擅描绘生动细节,又对情势的微妙或壮阔全然收放自如的曼特尔,实在是一不小心就写出了醇厚的“王朝”感。如今她正在创作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镜与光》。
曼特尔来自英国北方,同时具有爱尔兰血统,因此所谓的英国性(尤指英格兰东南地区的繁荣)对她来说很有问题,但人们纷纷称赞《狼厅》和《提堂》是伟大的“不列颠”或“英国”小说——或许是因为作者细致入微却又不时闪现冷锋及幽默感的文风笔触;又或许是因为小说极具普世性的政治主题:故事说的是历史,实则讲政治与人性,讲权力实施与道德困境,而承载该主题的这些人物,或创新规则,或死守信仰: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和他的王后们、红衣主教沃尔西、托马斯·莫尔——之后所有的时代跟社会中,都有此类极度引领政治发展潮流,又兼具新鲜感与熟悉度的英式身影。
从伦敦西区、百老汇到BBC收视大热
《狼厅》和《提堂》因其饱满的英国性风靡全球。初登BBC,迷你剧集出台大热,但早在2013年,英国顶级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就已将两部小说改编成舞台二联剧《狼厅》与《提堂》,并在其主场、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小镇的天鹅剧院演完一季后,于去年年中转战伦敦西区的奥德维奇剧院,四个月里几乎场场爆满,不得不又加演了好几周;而今年三月中旬,剧团还将移师纽约百老汇演出15周——并将剧名改为《狼厅I,II》。
舞台剧与电视剧的剧本分别由剧作家迈克·普尔顿和彼得·斯特劳恩执笔,但曼特尔作为故事和角色的原创者,也倾力参与了改编,将总共1100余页的小说,改为6小时左右的两种剧本。用迈克·普尔顿自己的话说,全过程类似“将一辆劳斯莱斯小心拆开,重装成一架轻型飞机”。在2014年出版的舞台剧剧本中,更可以看到曼特尔为了帮助舞台剧演员更好把握角色,为每个人物附加的注解,合起来有将近40页,可谓用心良苦。而在电视剧剧本创作与正式拍摄期间,曼特尔也感到导演彼得·考斯明斯基与编剧彼得·斯特劳恩在对人物诠释的想象力方面,与她惊人地合拍。
迷你剧集于英国当地时间1月21日首播,收视率高达390万,使之成为BBC2台2005年以来最受欢迎的电视剧。至今已播出三集,从外景、服装、音乐到用光,处处可见各种不惜工本的精工细制。随着琉特琴声声入耳的旋律,剧情本身也在细品中渐入佳境,无愧BBC年度巨制的名声。
笔者去年9月曾特地飞回伦敦看的舞台二联剧,胜在剧情的节奏感、人物言辞与肢体语言的力度,无形中仿佛有一道道命运之力,不断鞭策着故事向前,现场体验颇为震撼;相比而言,本次的迷你剧集则采用了与之完全相反的、以静制动的风格,尤其在对克伦威尔的刻画方法上:舞台剧里的本·迈尔斯浑身散发着高能气场,分分钟横扫剧院各个死角;电视剧里的马克·里朗斯却显得踌躇犹豫,时不时欲言又止——前者有多动若脱兔,后者就有多静若处子,两者间横着实干派麦克白与纠结派哈姆雷特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低调奢华巨星云集的阵容
舞台剧犀利外向,更能挥洒出原著的气势;电视剧优雅内敛,更能还原出小说的神韵。RSC和BBC的演员们向来都是英国演艺界的翘楚,在舞台剧里炫演技,在电视剧里拼眼神,无论媒介载体,其瞬息万变的精妙爆发与控制力,叫人怎么看怎么过瘾。而扮演克伦威尔的两位演员,无论风格动静,豪放或留白,都以最高水准,向观众交付出这位棱角分明的传奇人物: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一道眼神,便能将其敏锐、高智、缜密与狠心暴露无遗——在舞台上或许能更多见到他擅于周旋的一面,从电视里却能更清晰地体察其心境与性格,以及几近脆弱的瞬间。这般的令人信服,同原著中曼特尔将史实与想象对契平衡、虚实互补的惊人能力着实分不开。
托马斯·克伦威尔在英国一向被简单粗暴地视作反派,小汉斯·霍尔拜因为他所绘的肖像从来不讨人喜欢;而罗伯特·鲍特在《良相佐国》中将托马斯·莫尔刻画成圣徒之后,大众更是直接将克伦威尔归类到坏蛋、奸臣的行列。通过《狼厅》,曼特尔倒不是要急着替克伦威尔正名,而是希望能够打破长期以来的定型,进一步探索该人物,给读者和观众通过他的视角领略当时种种局面的机会——从这点上说,无论小说、舞台剧还是迷你剧集,都几乎完美地实现了这种可能性,而这正是几年前风靡一时的HBO的同题材剧集《都铎王朝》所缺失的。
迷你剧集里大腕云集。除了之前提到的GSMD的金牌校友戴米恩,扮演安妮·博林的克莱尔·福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将安·博林魅力之外的神经质与焦躁感演出前所未有的别致、鲜活。而扮演克伦威尔的马克·里朗斯属于英伦演艺圈最知名,却也最低调的大牌,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首任艺术总监(1995-2005),数次拿下奥利佛奖和托尼奖,曾被史蒂芬·弗莱称为“当今世上最出色的舞台剧演员”。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朗诵莎士比亚原定人选就是他,可惜因家庭变故未能参加;很多人还记得2001年帕特里斯·夏侯执导的电影《亲密》,尤其是一开场的五分钟——穷究人性的绝望与复杂,13年后,依然大师。
文/梧笛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