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陈青
冬春季本就是咳嗽的高发时节,频现的雾霾天更是雪上加霜。近日发布的首个《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显示:患者普遍存在对于咳嗽以及止咳方面的认知偏颇,其中近七成受访者存在用药不及时的情况;仅40.8%的受访者知晓有痰咳嗽的真正元凶为痰液。该报告将之归纳为六大误区。
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白春学教授,针对这些误区,一起来聊一聊关于咳嗽的那点事,分享对这些误区正确的认知,以及怎样科学有效地治疗咳嗽。
◆误区1:咳嗽是不好的
【调查现状】中国家庭对咳嗽的根本原因及对咳嗽是好是坏的判断存在盲点。受访者中,部分人知道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但仍有41.1%的人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
大多数受访者不清楚引起咳嗽的根本原因。仅有40.8%的人了解有痰咳嗽的真正元凶大多为痰液。
【专家解析】治疗咳嗽,先要弄明白咳嗽是好事还是坏事。医学上把咳嗽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从表现来看还可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是由于突然闻到一股特别强烈的气味、或吸入了异物而引起的咳嗽,其作用是为了排出异物;另一种情况便是湿咳,即咳嗽带痰。连续性的咳嗽会对咽喉产生刺激,使得咽喉的分泌腺增加分泌,产生痰液。所以,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续性咳嗽,都可能刺激到咽喉黏膜,从而分泌出痰液,最终落在湿咳上。而咳嗽正是起到了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是一种人体的防御能力,因此可以算是一件好事。
◆误区2:咳嗽能抗就扛
生理性的咳嗽是必需的,病理性的咳嗽是不好的,你想要不咳嗽,首先要去除疾病的原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调查现状】受访者普遍对于咳嗽治疗不够重视,而且用药不及时。有近半数受访者在刚开始咳嗽时会倾向进行治疗,但在是否会看医生的问题上,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同时,受访者普遍存在咳嗽用药不及时的状况。根据调查报告,47.4%的受访者在久咳不愈时才会适当选择药物,更有20.2%的受访者一般不喝药,等其自愈。
【专家解析】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其实,专家建议,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误区3:混淆祛痰药和镇咳药
【调查现状】与注重在有痰咳嗽时先祛痰的理念不同,中国家庭更习惯于快速镇咳。
有高达64.1%的受访者知道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时需要祛痰,但咳嗽时会优先服用祛痰药的仅占14.6%。
进一步调查可发现,仅有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同时,更有七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一直关注其具体成分,这容易导致患者在镇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专家解析】有痰咳嗽的患者在盲目服用了快速止咳的“镇咳药”之后,可能会暂时获得咳嗽的缓解,殊不知这样会使细菌的最佳“肥料”——痰液持续停留在呼吸道内。
痰液是呼吸道分泌物加上炎性细胞死亡后释放的物质,其中有很多蛋白质的成分,是细菌繁衍极佳的培养基。如果服用强力镇咳药止咳,有可能会使痰液无法及时排出,痰液因此滞留在体内,这样反而容易引发二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服用含黏液溶解药成分的祛痰药,则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痰液的排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制病机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适的咳嗽药成分,避免错误用药。
◆误区4:滥用抗生素
【调查现状】中国家庭对抗生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情况堪忧。
有80.2%的受访者会在咳嗽时选择服用抗生素,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持这一认知的受访者的比例占到72.5%。
事实上,有12.8%的受访者并不清楚抗生素针对的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更有57.5%的受访者误认为抗生素针对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
【专家解析】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误区5:中药比西药好
【调查现状】多数中国家庭对于中药的信任度较高,常盲目选择中药而不会辩证地对待病情。同时对西药,患者会抱有较大疑虑。
有38%的受访者在咳嗽时会优先选择中药,比优先选择西药的人(28.4%)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对待中西药的选择时,45.7%的受访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相反地,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药治疗温和,23.6%的样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然而,仅有37.2%的人在每次服用中药前会观察配方及其副作用。
【专家解析】中药不能滥用。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特别讲究因人而异进行辨证论治。首先,中医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用药也有温、凉、寒之分。如果本身对中药或病因机理不了解,用药出现偏差,治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其次,很多人认为中药副作用列表上写着“尚不明确”代表没有副作用,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实际上,中药缺乏有效性验证和毒理试验,不仅难以确定有效成分,其复杂的配方也有可能会造成人体的不良反应;此外,中药的成分往往标示模糊,存在使用隐患。相较之下,西药的成分都会有明确标明。
延伸阅读
咳嗽是如何产生的?
医学上把咳嗽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咳嗽本身是好的,比如我们吸入雾霾、污浊的空气,如果不咳嗽,把脏东西都吸进去,那肯定是不好的,有的人吸入雾气,喝口水一下子没盖住,呛入气管,不咳嗽出来会引起肺炎。
生理性咳嗽和所有的生理反射弧一样,咳嗽有五个环节:首先由咳嗽中枢感受器感受到对它刺激的物质,通过传入神经到呼吸中枢,再传到咳嗽中枢。要产生咳嗽的话,则会有一个防御性的反射,通过传出神经到效应器官,效应器官包括声门、胸部的肌肉等等。首先要吸气,把气体吸足,之后声门关闭,增加胸内腔肺泡里的压力,声门打开,高速的气流可以达到25米/秒的速度,像一颗子弹一样,就把脏东西咳到体外。
病理性咳嗽目的也是排除体内的脏东西,但是这些原因是病理状态,比如说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甚至有时候肺癌也咳嗽,这种情况是病理性原因刺激了咳嗽反射器才引起反射,所以咳嗽是有好有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