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晚,在德国科隆,人们参加集会,抗议德国极右翼组织领导的排外游行。 新华社发
■文汇报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1月5日,德国一些城市再次出现具有排外色彩的“佩基达”示威游行。与此同时,德国各地有更多的正义人士走上街头,以更大的声势反对仇外情绪。
所谓“佩基达”(Pegida)是最近在德国兴起的一场“反伊斯兰化”运动,其德文的全称是“爱国的欧洲人反对西方国家被伊斯兰化”。近年来,由于难民问题再次突显,不少德国人对大批外国难民和移民的涌入感到担忧。在此背景下,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的一些人发起了“佩基达”运动。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有近百名“佩基达”的支持者参加了游行。此后,该项活动便成为“惯例”,在每个周一都要举行,而且参与的人数迅速增加。到去年12月22日,竟有1.75万人走上了街头。与此同时,“佩基达”反伊斯兰化示威游行也发展到了德国其他一些城市,引起社会各界的震动与关注。
据报道,5日在“佩基达”运动的中心——德累斯顿大约有1.8万人参加了“反伊斯兰化”游行。当天,在科隆、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等城市,也分别有数百名“佩基达”的追随者举行了示威。不过,“佩基达”运动的排外色彩和仇外情绪已经引起德国广大民众的警觉,因此5日在“佩基达”组织游行的同时,各地市民纷纷举行了“反游行”。除了德累斯顿,“反游行”在人数和声势上均大大压过了“佩基达”的示威。警方估计,当天反游行者的总数达到2万之众。此外,德国许多城市也对“佩基达”运动表明了否定的态度:在科隆,许多建筑物关掉了照明,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也是一片黑暗。同样,柏林电视塔、勃兰登堡门、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也都关掉了灯光,以此来表达对“佩基达”行动的抗议。战后几十年来,种族排外思想虽然在德国阴魂不散,但它的主要载体是极少数的“新纳粹”,在德国形成不了气候,而且极右势力时常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然而此次出现的“佩基达”运动却有所不同。
从参加“佩基达”运动的人员成分看,主体并不是极右组织的那批年轻的“光头党”,而是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然而,“佩基达”运动提出的口号却与极右势力的理念合拍,甚至同样偏激。观察家认为,“佩基达”运动的参与者大都是“愤怒和失意的公民”。他们对德国政府的移民政策心怀不满。前几年,每年到德国的难民只有3万多人,而今,这个数字翻倍增加,今年将会超过20万。对此,许多人感到恐惧。他们认为,外国难民多有犯罪倾向,政府将他们安置到城市的居民区里,而不顾及民众的感受,于是这些心怀不满的人成为了“佩基达”的支持者。
近日来,德国一些政治家纷纷呼吁民众警惕“佩基达”。默克尔总理在新年致辞中“异乎寻常”地表达了反对“佩基达”运动的立场。她告诫国民不要参加“佩基达”的行动。德国两位前总理施密特和施罗德日前也对报界发表了谈话。施密特指出,“佩基达”思潮提醒我们必须警惕“偏见、仇外和不宽容”的心态。施罗德则再次发出呼吁:“正直的德国人应当奋起反击民族排外情绪。”
(本报慕尼黑1月6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