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突破传统绘画格局,历时3个月绘制完成的巨幅设色水墨画《愚公移山》。
20世纪初,徐悲鸿从上海出发,远赴巴黎留学。在留法期间,是谁启蒙了他的艺术创作?
11月16日在中华艺术宫揭幕的“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将通过162件作品回顾这段艺术“追梦”之旅。策展人菲利普·杰奎琳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徐悲鸿的作品和他的法国老师的作品并置展出,像是一种对话,更是一种碰撞。我们将通过梳理徐悲鸿在法国的艺术学习经历,呈现那一时期中法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解密大师背后的大师。”
坐落在塞纳河畔、与卢浮宫相对而立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学院之一。1919年,年轻的徐悲鸿通过严苛的法语考试,成为美院中的一员。
在这座殿堂里,徐悲鸿充分汲取法国学院派绘画的养分,先后拜了4位久负盛名的大师习画——弗拉孟、柯罗蒙、达仰和贝纳尔。这之中,贝纳尔无疑是最重量级的一位。他统领着几种不同绘画类别,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内部装饰绘画。贝纳尔曾经在1920年至1930年间就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院长,他在艺术界享有盛名,也曾经为中国艺术在法国的推广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徐悲鸿与贝纳尔在创作风格上有着无可置疑的相近性——忠于线条的描绘,明快的色彩搭配、快意粗犷的笔触。从4位导师那里,徐悲鸿不仅掌握了西方绘画的精髓,还将西方的美学和绘画的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对传统的中国绘画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项回溯性研究成果的展示,本次展览既是向徐悲鸿、也是向这4位法国绘画大师的致敬。展览首度将一位中国绘画大师的作品与之所热爱的法国艺术家们的作品加以并置比照,呈现出了现实版“师徒对话”。4位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出自奥赛博物馆、小皇宫博物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美术宫等法国8家知名博物馆,它们均首次在沪亮相,鲜少外借展出。而展览中的徐悲鸿作品也非常齐全,从他留学法国时的课堂作业,到回国后融入西方技法的创作,素描、国画、油画甚至铅笔画均有呈现。
提到徐悲鸿,首先想到的是他画的奔马图。“但与此同时,他在人物、山水、花卉等绘画领域无不涉猎,尤其是对人体的描绘相当惊艳。”在菲利普·杰奎琳眼里,徐悲鸿在宣纸上创作的《愚公移山》很是新颖独特。
1940年,徐悲鸿在印度期间历时3个月绘制完成巨幅设色水墨画《愚公移山》,他突破传统绘画的格局,把众多剧烈运动中的人体引入中国画,在极难驾驭的生宣纸上画出处于大角度透视下的成群裸体人物。“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少见的,可以说,这幅画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菲利普·杰奎琳认为,徐悲鸿是20世纪伟大的绘画大家,同时也是中国美术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宗师。今天仍然在对传统绘画的前景和发展感到迷茫的人们,应该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勇气,并在如何对待传承和创造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受到启发。
文汇报记者 李婷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