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怎么能“精确打击”
当其他人为破案庆功时,张宝发却在沉思问题。
2000年,一对上海夫妇在荷兰遭人绑架。绑匪从荷兰打来跨国电话,向其在沪亲属索要巨额赎金,并猖狂提出要派同伙上门提取。三天三夜,张宝发守在家属身边。“当时,荷兰警方千方百计想让家属和被害人延长通话时间。我明白,他们是在争取时间,好倒查是从哪里打来电话,为追踪创造条件。”
当时,被害人与家属通话了几次,但荷兰警方始终未能成功。张宝发说:“最后一次,他们正在通话。同事们都屏息静气,我听到‘嘭’地一声,就知道大概成功了。后来知道,荷兰特警定向破门解救了人质。大家都欢呼雀跃了,但我在想,为什么荷兰警方技术这么先进?怎么就可以如此精确地打击犯罪嫌疑人?我们是不是也能有这样的技术?”
绑架案结束了,张宝发的工作刚刚开始——他向上级提交了报告。领导指示:“荷兰人怎么破案,怎么能精确打击,你一定要弄清楚。”在案卷里,关于荷兰警方展示出的“精确打击能力”,市公安局领导批示了整整两页纸。经过查询,警方发现荷兰人用的是国外某公司的技术。公安部组织包括他在内的专家,对相关技术进行考察调研、引进改良。
自此以后,全国公安技侦有了自己的“精确打击”技术。这项技术从无到有,为我国公安技术侦查进步缩短了近10年的差距。
大数据模型的“上海标准”
近年,上海警方完成了近百个科技项目建设,被称为“上海标准”。张宝发牵头开发了“现场重建”大数据应用系统,在2013年获得了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已应用于全国很多地方。
在“大数据时代”,警察每次出击,并非没有目的的“赌博”。精确打击的背后,是一整套科学依据和自动化运作。
2010年9月,上海世博会正在进行中,西南片区莲花南路某个超市发生劫案:底楼黄金柜台遭遇三名蒙面歹徒抢劫,嫌疑人持械砸毁玻璃柜台,劫走了价值近百万元的黄金。这起刑事案件影响极其恶劣。警方侦查发现,其中一名嫌疑人的DNA与2009年7月贵州发生的一起抢劫案的现场DNA样本一致。然而,由于贵州劫案未破,不能排查出嫌疑人的身份。
根据现场监控图像,技侦民警对嫌疑人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现场重建,张宝发精心建立了50种模型,对符合现场条件的40亿条海量信息进行综合比对。他仍记得比对结果:“一共筛选出30666条可用线索。”根据线索匹配,警方锁定嫌疑人行踪,查清了他们的身份。而后,渝、黔、沪三地警方联动,抓获三名作案歹徒,追回被抢黄金首饰。
文汇报记者 沈竹士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