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后,在解密魏广秀“敲头案”侦破细节时,张宝发并不特别在意破案结果,而是强调“敲头案”验证了他的一个理论:技术侦查部门也是可以出现场的——看似平凡的现场,可能掩藏信息痕迹。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技侦民警为何要去案发现场。技术侦查不就是一种手段吗?甚至年轻的技侦民警也问:现场有刑警作勘查,我们去又有什么用?后来的故事是,“敲头案”成为首个凭“信息留痕”侦破的案件,并被写进上海公安教科书。
破案关键:一只寻呼机
1997年,上海东北片区连续发生13起拦路行凶抢劫妇女的“敲头案”,造成2死12伤,一时舆论哗然,人心惶惶,谈“敲”色变,女子再也不敢单独走出家门。侦办此案的民警说:“接这个案子时,嫌疑人已经作案12起,很多专家做了会诊,该采取的措施都用上去了。当时就想,对这个案子一点信心都没。”
张宝发率领技侦民警参战,在笔录中发现了一个细节:其中一名被害人提及,她的手提包被抢走了,包里有一台新买的BP机,她还报告了机器号码。“从职业角度看,我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当年,BP机是时兴的通讯产品,谁用BP机代表了“有腔调”。张宝发猜测作案人肯定会“call”一下,看看BP机能不能用。
不久,技侦民警发现,BP机收到宝山淞南地区来电。警方在淞南地区排查出了若干嫌疑人,其中就有魏广秀,且嫌疑不小。张宝发大胆指挥侦查员拨打这个电话,试探对方是否姓魏。
“喂,小魏?”
“啊?”
“找小魏啊。”
“你是谁?”
“我是他的朋友。小魏你不知道?”
“他这会出去了。今天他到安徽去了。”
通过试探,警方坐实了嫌疑人确实姓魏,而且行踪与安徽有关。据此,警方锁定并擒获了真凶魏广秀。如张宝发所料,魏在供述中承认,一直不舍得变卖这部BP机,一次去邻居家串门时拨打寻呼台,试“call”了这部BP机。嫌疑人犯了致命错误——因为“call”了,他暴露了踪迹。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