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导演文森特·考林。 袁婧摄
“在任何时代,经典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这个道理显而易见。话剧也好,别的艺术样式也好,不要把经典做成博物馆里的艺术。”日前,法国著名导演、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文森特·考林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之邀,来沪排演莫里哀经典戏剧《太太学堂》,该戏今日在沪首演。在排练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一再强调,在今天的中国上演莫里哀经典戏剧作品,包含着太多这些年他对经典如何再现的思考。
文森特·考林是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导演,在他担任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国立剧院院长期间,有多部法国经典剧作,经他创排后重新走上国际舞台。
谁能想到《太太学堂》里的丈夫 (野芒饰)第一次亮相,是唱着《雨中曲》,跳着黄金时代的爵士舞呢?那些莫里哀时代尚未出现的文化元素,是文森特为经典做的加法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将1960年代的电影棚搬上了舞台,并与翻译一起将莫里哀笔下的诗体剧,变成了很口语的白话文。
“在法国,几乎所有的戏剧人都希望排出自己风格的莫里哀。”文森特·考林说,尽管莫里哀是法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也是法国文化的符号。但是在法国,除莫里哀所创建的法兰西喜剧院至今仍然忠实按照传统的演剧方式表现17世纪的莫里哀喜剧,几乎所有的戏剧人都在做创新的工作。“因为我们不甘心做莫里哀的囚徒,就像英国人也并不甘心做莎士比亚的囚徒。”
文森特·考林说,经典重排是件非常时髦也很有趣味的工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剧作家所探讨的东西不会过时。譬如《太太学堂》里,那个丈夫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妻子年轻漂亮、天真纯洁、不谙世事、最好与世隔绝,至今仍然在许多男女关系和婚姻关系中存在。我们以为时代不一样了,但你最终会发现事物只是变换了面貌,而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过去与现在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话剧也好,别的艺术样式也好,不要把经典做到‘博物馆’里去。”
“今年正逢中法建交50周年。因为这个契机,我就将《太太学堂》的时代背景放在了那个时代。”他说,整个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一个电影镜头,当两个角色间进行私密谈话时,会有人拿着长杆话筒站上舞台将剧情打断,借此制造一种间离的观看效果。“想看到古典时代漂亮的假发套和华美服饰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因为我希望这台演出在时空上和传统的法国拉开距离,同时也和中国拉开距离。我挑选了那个时候的一些法国电影明星,把剧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成与之相似。阿诺夫身上有雅克·塔蒂的影子,而阿涅丝和年轻时的凯瑟琳·德纳芙有几分相像……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想象力。”
“对我来说,戏更像是游戏,创造是它的核心,它最大的敌人是无聊。”不那么年轻的文森特·考林,在排练场上却显得年轻,他一双湛蓝透明的眼睛追逐着台上发生的一切,敏锐地给出一次次清晰的指令。他告诉记者,明年4月他将再次来到上海,在上海戏剧学院与学生们一起完成一部作品——福楼拜生前未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布瓦和佩居谢》改编戏剧。对他来说,给经典作品赋予当下的形式和意义,正是这个游戏带给他最重要的快乐。
文汇报记者 陈熙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