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图
滴水湖畔,正在筹建中的上海天文馆外形设计不久前刚掀开面纱一角,布展方案就紧锣密鼓地筹划起来。记者昨天从上海科技馆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林清处得知,这样早“做功课”是为了使建筑和展示方案设计同步推进,让建筑设计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记者发现,正在酝酿中的布展方案已有独特新意——用“光”和“引力”串起新天文馆的各种展项,这种布展思路国内外天文馆均未有尝试。
把科学思维方式教给观众
光是我们了解宇宙的主要手段,引力则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力之一,它怎样承担起串联上海天文馆布展的“任务”?
林清介绍,一般人对光的理解并不完整,其实光不仅仅指可见光,还有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它们统称为电磁波,天体在不同光的波段上,具有不同的面目。此外,引力也不止于“让苹果掉在牛顿头上”,它不仅是维持天体运行的力量,更关系到天体的“生、老、病、死”。神奇的引力将地球这样的天体塑造成了优美的球形结构。太阳中心的原子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产生高温高压状态,引发热核聚变反应,产生了巨大的光和热辐射,因此而形成的热压力也有效地抵消了向内坍缩的引力,50亿年后,当太阳的燃料耗尽,它就会在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变成白矮星。
“你看,当观众真正知道了引力的强大威力,就能对宇宙现象‘举一反三’,我们希望传递给观众这样的思维方式。”林清说。
如何呈现创意让策展人“抓狂”
“对普通人而言,光和引力都是难以形容、捉摸不透的东西,怎样将它们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是对设计师的一种挑战,巧妙的展示方式将是这一理念最终能否落地的关键。”林清说,这的确让策展人“抓狂”。
传统的天文馆设计都是依次介绍宇宙中的各类天体,例如太阳系、银河系、星云等。林清表示,无论演示还是解说,有一个星球或星系摆在那边,总能给人直观感受。不过,新布展理念将会给天文馆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比如在传统天文馆中,太阳和黑洞总是放在不同的展区,但其实在引力的作用下,它们却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之中。
新天文馆的串联线索除了“光”和“引力”,还有“空间”、“时间”和“元素”,用这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将宇宙万物串联起来,将使公众对天文学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这将有助于天文馆常展常新。据介绍,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将为新天文馆提供专业支持,将不断致力于把最新的天文进展融入到科普展览中。
由于布展思路创新,建筑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可能有待于布展方案的确定。林清说,像贯穿两三层楼高的太阳塔、大型球幕影院等,都需要依布展需求,来定建筑中的位置。
尽管对于2018年才建成的上海天文馆来说,布展方案距离尘埃落定还为时尚早,这一布展思维是否可行也还需做许多论证工作,但理念上的创新无疑为上海天文馆开了一个好局。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相关链接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上海天文馆建设工程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上海天文馆坐落于临港新城,毗邻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占地面积5.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预计2018年建成。
目前,上海天文馆的设计方案正在最终甄选中,来自美国设计师的“三球运动”和来自法国设计师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方案将一争高下。而其内部展示方案也将在中、美、英、德等13国递交的方案中产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