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评弹团‘74届’从艺40周年”系列演出正陆续在上海逸夫舞台、苏州评弹学校和上海兰心大戏院推出。秦建国、郭玉麟、沈仁华、王惠凤等当年“74届”学员带来《厅堂夺子》、《剑阁闻铃》、《密室相会》、《黛玉葬花》等拿手唱段。40年过去了,当年的“说书小先生”如今也已成为“大先生”,踏上了事业的高峰阶段。但是面对评弹人才断层的现状,这些评弹界的“大先生”却在担忧:今后去哪儿寻觅新时代的“说书小先生”?
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我们这一代评弹人。在蒋月泉、张鉴庭、严雪亭、杨振雄、姚荫梅等前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打下了扎实的评弹艺术根基。”如今,人才断档,青年演员缺失,如何传承书目,并在多元市场环境下进一步发扬评弹艺术,是上海评弹团,乃至整个江浙沪评弹界面临的问题。
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上海评弹团“74届”从艺40周年座谈会上,苏州评弹团团长、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江浙沪评弹界曾拥有近40个规模不等的大小评弹艺术团体,不论哪个团体都是人才济济、书目纷繁、观众如云。然而,繁盛之时缺少传承的意识,忽视了青年队伍的培养,造成人才断档、结构失衡,甚至于有些艺术团体解散。当年苏州评弹团享有声誉的18位评弹演员即所谓的“18青松”,最终无一人留下,全部离团另谋出路。虽说在其他行业也有建树,但他们的改行对评弹艺术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同样的问题也在上海评弹团不同程度地出现。评弹理论家吴宗锡不无遗憾地说:“当年‘74届’38位学员中,还是有一些人,尤其是擅长评话的学员,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评弹舞台上坚持下去。”虽然后来上海评弹团又招了一些学员,但是,毕竟难成大气候,缺人才的短板也逐渐显露出来。知名评弹演员郭玉麟不无惋惜地说,“过去我们学习评弹都是学校选送的,层层淘汰,千里挑一。而如今,不少年轻人对评弹艺术敬而远之。我的儿子也不愿来学评弹”。不要仅仅责怪年轻人,也应该从我们评弹艺术的现状分析一下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文汇报见习记者 黄启哲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