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内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上海第一人”。考古学家在2004年春季对崧泽遗址进行的第五次发掘中,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7座,其中6座为单人仰身直肢葬,1座为俯身葬。而这座俯身葬墓中,躯体部分已经腐烂,但遗留头骨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的上海地区最早先民遗骨。因此被称为“上海第一人”。经鉴定,他是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男性。记者看到,考古学家在馆内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还原出他的容貌——面部低矮,与东亚蒙古人比较接近。
馆内还陈列着“上海第一稻”,即1961年在崧泽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遗存。尽管最新的资料证明中国已有万年的水稻标本,但当年上海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还是率先颠覆了以往水稻外来的传统结论,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而1987年崧泽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上海第一井”,则是中国出土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
2004年在崧泽遗址发现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筑。这座房址的建筑形式原貌,虽未发现墙体、屋顶等,但考古学家根据柱洞形状、排列状况和内在布局,将它复原成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这是上海先民的最早居所,实实在在证明了上海先民已逐渐脱离颠沛流离的游猎生活,向着相对安定的农业经济发展。
博物馆还通过幻影成像技术,构架一幅“古今穿越”的场景。白天,帐篷里投影出当年考古人员发掘工作的场景;夜幕降临,则可以看到另一边先民在村落生活的景象,而观者脚下,则能看到先民饲养的家禽和种植的农作物,生动有趣。复旦大学文博系博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高蒙河说,“崧泽遗址博物馆不仅希望参观者寻根溯源,感受先民的生活遗迹,也希望普及一些考古发掘的知识,展现考古的动态过程,这是与一般博物馆相对‘静态’的文物展示所不同的地方,也充分呈现出崧泽遗址博物馆的考古特色。”
文汇报见习记者 黄启哲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