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
在人们还说不清慈善为何物的1994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官方支持下成立,起步资金20万元。根据基金会的数据,到目前为止,该机构累计募集善款77.8亿元,支出57.3亿元,惠及近500万人次。
今天的慈善生态下,这串数字不足以让一个慈善机构定义自身。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对外的自我介绍中还有这样一句:“在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透明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多次入选《福布斯》评选的中国25家最透明基金会。”
这已是一个人人都有能力拿起放大镜监督慈善行为的年代。20年间发生了什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知情者、见证者。
为政府拾遗补缺
制造局路88号6楼,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一个小圆桌、一部电话、一个验钞机,刘虹美在几个平方的天地里工作了20年。
1994年2月,刘虹美从原单位被借调到筹备中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是干嘛的?要我过去做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接待来信来访,每个月能收300多封信,都是向基金会求助的,来捐款的不多。”刘虹美看了写信人的故事,发现他们都属于政府帮扶政策未覆盖到的人群。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施德容时任市民政局副局长,他印证了刘虹美的看法:“那时候民政的帮困范围比较窄,但社会形态在发生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带出新的社会问题和困难群体。市里研究认为,一方面政府要为各类困难人群做好托底,另一方面也要借社会资源做帮扶。”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确定了“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角色定位是“为政府拾遗补缺”。
中国的第一家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此后10年同类机构增速缓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因此仍然属于最早成立的那一批。社会对新生事物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市民对大街上的募捐者感到莫名,为什么要把钱给陌生人?
初期,官方的支持和基金会的自我推广起了很大作用。基金会想了很多办法募资,比如邀请市长夫人与孤残儿童联欢,动员企业募捐;联合服装展的主办方办慈善仪式,展会结束留下服装,捐给需要的人。基金会持续20年的品牌项目“蓝天下的至爱”也是当时创立的。
长期来看,社会资本的增加和市民慈善意识的生长是基金会发展的活水之源。2012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全年募资额达到了1.84亿元,市民个体通过爱心窗口捐赠的数额占比很小,但折射着慈善环境的变化,刘虹美算了算:“现在每天大约有10通捐款电话,求助电话一个月也就10通左右。”
守住慈善生命线
吴国芬阿姨今年68岁,靠每月2000多元退休工资生活。2002年开始,她每天省下1元买菜钱,存到储蓄罐,年底就到爱心窗口捐赠给市慈善基金会。2008年开始,吴阿姨的捐赠额翻了一番,她每天省下2元买菜钱,分两次捐赠,一次在年底,一次在5月份——纪念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
中国慈善行业的从业者,习惯把2008年说成“公益元年”。施德容也认同这个观点。
从那时起,公众开始关注大额善款的使用,追踪去向不明、使用不善的善款和物资。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网上爆发,中国慈善行业的公信力跌入谷底,许多捐赠者对包括基金会在内的中间机构失去信任,激进者开始亲力亲为,自己做慈善,温和派倾向于“专款专用”的捐赠。据悉,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募捐款中,专款专用的专项基金占了大头。
汶川地震过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曾组织捐款的企业家代表到灾区,实地考察捐助的小学、盖的房子,并带回现场照片,展示给去不了的捐赠者。芦山地震发生后,基金会成立了由捐款人、捐赠单位代表、政府监管部门、律师协会组成的监管小组,监督善款的使用。
公开透明是慈善的生命线,要守住生命线,最终需要依靠制度。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初,聘请了常年会计顾问参与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基金会每年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审计。慈善基金会还是上海最早公开财务报表的慈善组织,每年都在媒体上公布年度工作报告及审计报告。
根据行业信息平台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透明指数排名,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得分最高的基金会之一。尽管如此,基金会坦言在透明度建设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文汇报记者 钱蓓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