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引发学校变革探访记之二
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过来人是作为童年的记忆,而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却成为课程建设的标志性形象,或者说是课程的隐喻。
“万花筒”虽不起眼,一些细碎的彩色纸片,几面小镜片,在手中颠来倒去,竟然就组合成那般变化无穷、又奇幻瑰丽的世界,实在令孩子惊叹!“假如我们的课程也能像“万花筒”一样,让孩子们感到既惊奇又喜爱,让孩子们因喜爱而乐此不疲,因惊奇而愿意探究,那该多好啊。”
娄华英校长的想法,终于在校园一个不经意的场合,碰撞出了课程的火花。一次巡视校园时,她发现几个孩子围绕花坛里的绿色植物议论纷纷,“这都是些什么植物呀?”“这一种长得好奇怪啊。”“这些花儿真漂亮。”看得出学生们对于这些花花草草怀着极大的好奇心。
她仔细看了看,也不是很清楚,问了不少老师,发现很少有人能清楚地对这些花花草草进行分门别类。“我们有着这样丰富的植物资源,学生也喜欢,为什么不为其开设一门课程呢?这样的课程,相信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似乎是不错的选择,就是它了——中草药课程”,娄校长顿时眼睛一亮,把想法告诉了老师们,他们也兴奋不已,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张江这儿有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资源很丰富。”“我们可以确定这门课作为探究型课程。”“真好,学生肯定喜欢。”一拍即合,学校讨论后,决定依托高科技园区内中医药大学共同尝试开发“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
课程,是学校向学生展开的一幅幅缤纷世界,也是老师通过传授给予学生的一种种知识滋养。可以说,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母体”。
课程建设就像是一个同心圆的圆心,所有的活动围绕它在转。老师们是这样诠释“课程建设”的,他们认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载体,它的成功能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能够从多样的课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教师也能从课程建设中得到专业的发展。教师成长了,学生发展了,一个学校也发展起来了。
而选择“万花筒”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形象代表”,张江高科实小有着自己的“版本”,一是课程的丰富性,二是课程的关联性。“万花筒”般的课程愿景昭示着课程的多元化、开放性和互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万花筒”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再创作,是学生成长的课程化实施的新剧本。
适学生成长所需:“万花筒”课程的“生命”
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母本”;教材,是学生校园阅读知识世界的最基础的“蓝本”。课程与教材,构成了学生校内外学习的最大基地。课程开设的多少,教材使用的多少,影响着学生学习世界的视野。
课程为谁而设?陈老师曾接到这样一个电话,一位来自台湾的孩子的家长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孩子的成绩虽然在进步,但是孩子的笑声少了,没有从前那么热情了。这次沟通,让她感到心头沉甸甸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是什么?我们在进行的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又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在她的脑海中萦绕。
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反思,她明白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持久地发展。
“我们的学校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这也是老师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正如人生最终留存的是珍贵的经历一般,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为孩子们打造和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体系,以使他们拥有一段丰富多彩的学习履历和生活经历。”如今,在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信条牢记在每一名教师心中。
辟丰富经历之广:“万花筒”课程的“结构”
“万花筒”课程体系以其多元、开放与统整的特质,打破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分割与封闭的面貌。经过十年的努力探索,一个由六大课程领域(语言与文学领域、数学领域、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身领域和社会领域)和跨领域课程(开心社团、专题教育和家长微型课程)组成的,融合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在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已呈现全貌。
“万花筒”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力图打破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一元化内容来源,拆除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生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藩篱,还课程世界一个广阔、通透的空间。从来源上来看,“万花筒”课程的内容选择范围除去科学世界外,还包括广阔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从性质上来看,除去概念、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之外,还包括体验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使课程内容由“一家独大”走向“百花争艳”,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多元知识的滋养,从而恰当应对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挑战。例如,在数学领域课程的开发中,老师们就很好地把握好了这一看似矛盾的关系,使得数学领域课程在生活化和思维化之间往来穿梭,相得益彰。“万花筒”课程体系,由语言与文学领域、数学领域、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身领域、社会领域六大课程领域和一个包含专题教育、家长微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在内的跨领域课程组成。同时,这一课程体系融合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类课程。语言与文学领域由基础型课程语文、外语,限定拓展课程阅读节及其相应的自主拓展型课程组成。数学领域由基础型课程数学和相关的自主拓展型课程组成。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由基础型课程科学、劳动与技术、信息科技,限定拓展型课程科技节以及探究型课程中草药植物探究和小小机器人组成。艺术领域由基础型课程美术、音乐,限定拓展课程艺术节以及自主拓展课程艺术创想课程和艺术主题活动组成。体育与健身领域由基础型课程体育与健身,限定拓展型课程阳光体育一小时、体育节和自主拓展课程手球兴趣课程组成。社会领域由基础型课程品德与社会和限定拓展课程团队活动(童年之旅)、社会实践活动(从张江走向世界)组成。跨领域课程则由专题教育、家庭微型课程和社团活动组成,其内容设置贯通各领域。其中专题教育属于限定拓展课程,社团活动属于自主拓展课程,家长微型课程的内容则既有限选的部分,亦有自选的部分,因而介于限定拓展与自主拓展之间。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一课程领域,包括跨领域课程都始终贯彻“万花筒”课程的具体理念,在保持自身开放性的同时,谋求领域内及领域间的统整互动,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课程图景。
引统整互动之力:“万花筒”课程的“联系”
“万花筒”课程,不是另搞活一套,而是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构建、开发和落实。
基础型课程尝试“校本化”。几年中,学校教师围绕教研组的研究主题,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中观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校实际和需求。如数学教研组以《民族数学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为抓手,先后开设了《曹冲称象》、《对联中的数学》等一系列民族色彩浓郁的研究课,得到家长、学生和同行的肯定,相关论文也在《当代教育科学》上发表。
拓展型课程力求“多元化”。多元课程建设,重在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施展力。立足于利用张江区域的丰富教育资源,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让缤纷的课程变成他们童年生活的“万花筒”。如:读书活动课程——学生成长的“点金石”: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评选“超级书生”,开设“读书银行”,颁发读书考级证书……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的书包里,必定有一本爱读的课外书,读书成了他们的习惯和需要。又如,“开心社团”课程——学生成长的“大本营”:“张江的路”、“学说上海话”、楠木香诗社……每学期有70多门兴趣课程的社团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周五下午,学生“走班”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兴趣在萌芽,心智在长叶,创造力在开花。
探究型课程立足“特色化”。依托高科技园区中医药大学及其博物馆、众多医药机构等资源背景,学校开发“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面向1—5年级全体学生,采用教师“走班制”的方式进行课程实施,30多名老师开设了60多门中草药小课程;在此基础上,编撰《中草药植物探究》校本教材,2010学年9月该教材正式纳入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师生们一起走近历史名医,一起栽培中草药植物,一起制作药茶。说起中医药,学生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中医”。
三类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整合的。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增加了,遇到问题探究的意识也增强了;通过课程的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领域涉及面也拓宽了,处理问题的渠道也多样了。这些在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中培养起来的品质目前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更佳。
心语 让课程找到感觉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 娄华英
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是非常珍贵的,也是相对有限的。如何在固定的时空中,在有限的长度中,尽可能地强化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效应,我们只能在教育效益上做文章。
于是,我们想到了课程。课程是与学生相伴的“忠实伴侣”,也是他们成长的“文本养料”。学校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大的就是课程建设,这是轴心。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在课程中得到最大化地落实,丰富成长经历,需要在课程中找到最佳的位置,三类课程的全面落实,需要在课程实施中获得最好的灵感。
而万花筒课程的构建之路,体现了我们对课程的敬畏、开发和创新,也体现了我们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尊重和引导。让课程在服务师生成长中找到感觉,产生灵性,提供能量,我们任重道远。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