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啥模样?这个埋藏在校长心头、呈现在教师脑海里、刻画在家长印象中,以及反映在学生身上躲不开的话题,一直在萦绕中“游走”。
也许,校长的感觉是理性的,老师的直觉是率真的,家长的感动是间接的,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
学期伊始,四(5)班一位姓饶的家长,写给娄华英校长的信,渐渐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知您是否还有印象?四年前,我们带着懵懂的小朋友冒昧地拜访过您,在交谈中,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有着丰富治校经验的校长,对于管理学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到这里,娄校长记起来了,这位家长是带着犹豫、期盼和试探的心情到访的,因为对好学校、什么是好学校没底。
“还依稀记得孩子刚跨入小学校门的那会儿,有一天他满脸稚气抬头问我,爸爸,什么叫测验?现在一晃三年过去了,他不但适应了小学生活,还光荣地当上了校大队委员,承担宣传部的工作,从他每天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脸上,我们读到这份工作带给他的快乐和收获。我们也将此作为督促他进步的动力,要求孩子不但要学习好,更要全面发展。他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激情:比如,参加学校手球队的那天他欣喜若狂,好像奥运会在不远处向他招手;古筝一直是他的爱好,每天即使再忙都不忘抚摸下他的‘爱琴’,先后获得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小学组银奖和金奖;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他在三年级结束时学完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掌握了基本对话、听说能力,目前正在学习第二册。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他跟着老师诵读了《论语》、《老子》、《唐诗》、《宋词》以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我想这些传统经典能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帮助。”
读到这里,娄校长心中一亮:好的学校不就是对学生和家长能够产生正能量影响的学校吗?
正为了这个正能量和好影响,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开始走上了优质教育的追寻之路。
这绝对是一所家门口学校。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催生了学校。2002年9月原名浦东新区香楠小学正式成立,是张江高科区域原社会发展局直属的第一所公办小学。2006年9月,又增设一所分校,并更名为现名。学校有两个校区,香楠校区地处高科园区生活区内,位于香楠路与丹桂路交界口;藿香校区地处高科园区集电港内,位于藿香路与祖冲之路交界口,与华师大二附中、民办张江集团学校、民办英桥幼儿园组成一个教育园区。
娄校长清晰地记得:2007年秋天开学,张江镇领导来校调研,直言期望:要努力办好张江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真正的“实惠”。
题是点了,那么破解的点在何方?尽管具有长期担任校长的经历和富有办学思想,但娄校长没有一点儿懈怠。她想,“张江老百姓满意”是我们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明确的,教育设施摆在那里,教师就在面前,这也是明确的。如何从“自然落体”配套而来的张江高科地区“家门口学校”办成“幸福群体”努力而来的享誉百姓的“家门口好学校”,这“好”一字值千钧,路在何方?
“有了,这就是课程,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蓝本,是活的教育,是好学校的招牌。”她说:“一切教育活动皆课程,课程是全部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起着整体育人的功能。一个有追求的学校,应该有独特的课程哲学、课程文化。办学的价值是什么?师生家长共同创生课程文化,让孩子五年浸润在其中,我深信,这是成人成才的过程。”
做校长近10年,期间换过3所学校,2006年7月7日,娄校长来到了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担任校长,课程建设之路成为办家门口好学校的“破冰之旅”。娄校长心中的办学蓝图,最终形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结构图,由神似到形似,由抽象到具体。
课程建设,对家门口好学校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和引擎作用。
课程建设的基石:盘点“家门口好学校”的现实家底
课程建设的推进,让学校对办家门口的好学校的信念更为坚定,步子更为坚实,走上正轨,走向成功。
学校算了张江老百姓的需求及“家门口”的教育资源一笔“账”:老百姓的需求来自四方面:一是张江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优质教育的诉求日益强烈,办学质量必须与之相匹配;二是政府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正从规模效应转向内涵提升;三是张江区域不断引进的优质学校把学校推向了同优质学校“良性竞争”的风口浪尖上;四是随着地区发展,学校生源也越来越鲜明的多元化特征对学校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提出了挑战。
同样,学校拥有着别的学校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是张江区域的“在地资源”,有形与无形的非常丰富,是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所需的宝贵财富,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家长对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非常重视,经常建言献策,具有比较强的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愿望与能力;三是学校教师大部分最初是从沿江优质学校以集团方式引入的,他们从零开始耕耘,因此对学校充满感情,对已取得的成绩倍加珍惜,肯吃苦,有集体荣誉感,风气正。
课程建设的神经:清晰“家门口好学校”的发展脉络
在张江高科实小的二楼大厅,有一面高大的荣誉墙,老师们很有创意地将它设计成一艘巨大的帆船,正扬帆航行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船上满载着各种各样的荣誉奖牌、奖杯,甲板上还站着一群水手——全体张江高科实小人,他们眺放远处的风景,追逐着人生的梦想和教育的理想……
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必须建立在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统一认同上。
学校推崇核心价值观:多元和谐卓越。多元,是学校的现实基础;和谐,是学校的发展前提;卓越,是学校的奋斗目标。
多元——多元源自差异和个别,因而产生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因而决定着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接纳文化的多元、尊重个性的多元、教育方法的多元。
和谐——“人和”是对“和谐”的诠释。学校是生命和生命交流、同生、共和的地方,是一个小社会,和谐是前提。为此,打造环境的和谐、创造师生关系的和谐、营造老师群体之间的和谐、构建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建的和谐。
卓越——“卓越”是追求的境界以及为之追求行为本身的境界。追求的目标是卓越的、为理想追求的状态是“卓越”的。
学校自建校起,就追求办学“三高”,即“高起点”、“高标准”、“高效应”,管理追求精致化、精细化,提倡“学校无小事”,工作上提倡追求完美、追求卓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全体教工的工作准则。正是对“卓越”的目标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姿态,学校近年来获得了50多项市、区级综合性荣誉。
学校在教师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办“家门口好学校”必须奉行的办学理念:人人有自信、处处有合作、天天有追求。选择自信,因为自信是一个人自主发展的基础。教师以坚定的教育信念、甘于奉献的精神、一流的专业水平担当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以必胜的信心面对一切困难、重任,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和成长。青睐合作,是因为与人合作是人发展的关键。他们坚信老师加老师大于校长、学生加学生大于老师、老师加学生永远大于我们自身,学校加家庭和社区力量大无穷。注重追求,只有人人心怀梦想并会为之付诸行动,才会创造一所有希望的学校。所有学生都设定人生的目标,让理想召唤自己的行动;所有的老师都能用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召唤孩子的追求,在孩子的成长中感受自我的成长,并达到事业的巅峰。
同时,学校提出愿景:追求卓越,享受成功,让师生得到充分的关怀和尊重,激发对卓越的学习、生活品质和目标的追求;让师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生态环境中,享受知识、享受合作、享受成功。
学校战略定位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定位:在建校10年,即2012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在浦东新区有较高声誉度的好学校。第二阶段定位:在建校10年到15年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新区一流、市级层面崭露头角的品牌学校。第三阶段定位:在建校15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新区一流、市级层面有高知名度、在长三角地区较为活跃的品牌学校、“灯塔学校”。更长远时期定位:建成一所自身建设步入顶峰、在全市乃至全国负有盛名的学校,一所能产生并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的学校,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历史贡献的“常青藤”学校。
课程建设的背景:制定“家门口好学校”的行为路线
课程建设的内核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具体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部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表现为优美的校园环境形象,自信、合作的教师形象,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学生形象。
文化立校,成为“家门口好学校”的行为路线。
步入张江高科实验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块方形匾,分别代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四块方形匾上描绘了每季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春季的龟背竹,象征着勃勃生机;夏季的莲花,人们自古就喜爱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流传至今;秋季的枫叶,古有杜牧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季的松针,更是被记叙在了旷世药典《本草纲目》中。
现代化操场、教学大楼等学校建筑群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教学楼上醒目的“人人有自信、处处有合作、天天有追求”的办学理念映入眼帘。校园内有一处是学生们下课后最爱去的种植园,绿色葱茏,这里面种植着各个班级师生所喜爱的各种植物。学生们经常因为观察植物、探索研究神奇的自然现象而流连忘返。教学楼内“书香”味十足。墙壁上科学家挂像、名人谚语随处可见;各个班级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墙成为这个班级文化和特色的代言人;拐角处、开阔处的读书角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开放式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能舒适、方便地阅读;教师们的文化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教研心得、集体旅游的精彩瞬间,一幅幅照片、一张张剪纸,跃然纸上的是学校教师们多才多艺的风采和合作互助的团队形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