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影集团拍摄的电影《西藏天空》,昨天在上海公映。影片在我国电影史上首次采用全藏语对白,藏族演员比例高达95%,全部来自西藏话剧团,确保了影片的原汁原味。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西藏话剧团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该团超过九成的演职人员出自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五届西藏班。可以说,是5届上戏藏族班,撑起了《西藏天空》。
昨天下午,该片导演与演员集体回到上戏,为母校作一场特别放映。“上海是西藏话剧团的第二故乡。”在片中扮演活佛的国家一级演员多布杰充满深情地表示。
“上海培养了我们,又给了我们舞台”
记者昨天从上海戏剧学院了解到,上戏西藏班始于1959年,首批29名学生全部是昔日农奴的儿女和贫苦牧民。正是这批学生毕业之后回到西藏,组建了西藏话剧团。到目前为止,5届整建制的西藏班共为西藏培养了近百名戏剧人才。他们参与了电影《农奴》、《不准出生的人》、《冰山雪莲》、《雪山泪》、《红河谷》、《可可西里》等多部作品的拍摄,成为西藏文化艺术事业的骨干力量,推动了话剧艺术在西藏的发展。第一届藏族班学员大旺堆因成功塑造电影《农奴》的主角强巴,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此次在《西藏天空》中分别扮演活佛、贵族老爷的多布杰和洛丹,同为第三届藏族班的学员。洛丹如今是西藏话剧团的团长,多布杰则因为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等影片中的精彩表演已经广为人知。多布杰曾经是日喀则的一位煤矿工人,因被招进西藏话剧团而有了到上戏学习的机会,对此他一直感到非常庆幸。他回忆说,在上戏,他和同学们不仅学习表演,也补习文化课,赵丹、张瑞芳等艺术家都给他们上过课。尽管多布杰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员,能够出演《西藏天空》仍然让他激动:“能够用我们本民族的演员和我们本民族的母语,来拍摄西藏题材的大片,非常高兴。上海培养了我们,又给了我们舞台,我只能一遍遍地说‘感谢’。”
“上表演课时,老师在地上连滚带爬带动他们”
“看到今天的他们在银幕上这么成熟、表演丰满、充满张力,我很震撼,更为他们感到骄傲。”上戏第五届西藏班的班主任王学明这样告诉记者。2004年,正是王学明亲赴西藏,为西藏话剧团和第五届西藏班招来了13位学员,其中就有《西藏天空》中的3位年轻主演阿旺仁青、拉旺罗布和索朗卓嘎。王学明管他们叫“孩子们”。
时间过去了整整10年,但王学明还记得孩子们当初的样子:“朴实,眼神真挚,只会说很少一点汉语,对戏剧和表演完全没概念。”他回忆说,这批学生进校后,看到其他学生都多才多艺、个性张扬,感到很自卑,都不敢抬眼看人。专业训练的过程尤其艰难,老师们每天早上到学校陪他们晨练、练台词、练形体,十遍八遍是家常便饭。就拿在《西藏天空》中扮演农奴普布的拉旺罗布来说,“这个孩子形象好,但内向,不敢放开自己,上表演课时,老师讲好几遍,他还是不动,我们就要使出浑身解数,在地上连滚带爬,把他带动起来。”王学明这样告诉记者。不上课的时候,包括节假日,王学明就带着孩子们去森林公园、朱家角等景点玩,请他们到家里吃饭;也带他们读书、观摩,“像个小家庭”。这一批学员如今已经在西藏话剧团挑起大梁,经常跟着剧团送戏下乡,很受老百姓欢迎。
记者从上戏了解到,除了整建制的西藏班之外,上戏每隔两三年都会为西藏开办舞美、灯光、服装化妆和戏剧文学等培训班,就在今年3月份,还刚刚举办了导演进修班,学员来自西藏话剧团、西藏歌舞团等主要院团。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