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公布的“上海市民时间利用观念调查”显示,七成受访市民感叹时光流逝过快;逾四成市民感觉时间不够用。如果每天增加1小时,最想做的是什么?调查显示,市民最想做的首先是睡觉;如果每天减少1小时,最能压缩时间的又是什么?答案也是睡觉。
时间“脚步”快了么? 月薪过万更感觉紧迫
时间是公平的,并不因人而异。然而,人生岁月的不同经历、生活节奏的忙闲不均却会让都市人对时间流逝有不同的感受。当问及市民日常生活中觉得时间比以前过得快了还是慢了时,73.8%的市民表示过得快了,18.5%表示没有变化,5.9%表示过得慢了,1.8%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
调查显示,74.7%的女性市民表示时间过得快了,高出男性市民2.1个百分点;3.9%的女性市民表示时间过得慢了,低于男性市民4.4个百分点。分年龄看,随着年龄增长,表示时间过得快的市民比重递减。40岁及以下市民中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比重为76.4%,而41-60岁、60岁及以上市民中相应比重为75.4%和68.5%;而各年龄组中认为时间比以前过得慢的市民比重,分别依次为3.5%、5.7%和9.1%。分就业情况看,在职人员中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比重为76.7%,非在职人员为69.5%;而表示时间过得慢的比重两者分别依次为3.9%和8.6%。分收入看,在月薪过万的市民中,表示时间过得快的市民占81%,这一比重高出月薪万元以内市民6.7个百分点,高出收入不稳定市民20.2个百分点;在月薪过万的市民中,4.8%的市民表示时间过得慢了,比重低于月薪万元以下市民0.8个百分点,低于收入不稳定市民5个百分点。
时间都去哪儿了? 休闲工作家务是大头
时间是有限的。当问及您觉得生活中时间是否够用时,41.1%的市民表示不够用,54.3%表示够用,另有4.6%表示说不清楚或不知道。
那么,过去一年除睡觉之外,市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调查显示,市民的回答基本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时间投入意愿集中度注较高的,包括休闲、工作、做家务等3类,意愿集中度接近60%,具体为59.8%的市民表示用在娱乐休闲(含看电视电影、上网等),59.3%表示用在工作赚钱,56.7%表示用在做家务(含带小孩、购物做饭等)。
第二方面是时间投入意愿集中度一般的,
包括锻炼健身、教育子女、照顾父母等3类,意愿集中度在30%-40%左右,具体为38.2%的市民表示用在锻炼健身,30%表示用在教育子女,28%表示用在照顾父母。第三方面是时间投入意愿集中度较低的,包括旅游、学习进修、实现个人爱好、做义工等,意愿集中度在20%左右或以下,具体为23.6%的市民表示用在旅游,17.3%表示用在学习进修,11.5%表示用在实现个人爱好,3.1%表示用在做义工。
每天若能多1小时? 改善睡眠成为了首选
如果每天增加1小时,市民最想去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反映的是市民希望多花点时间去改善或增强某一方面的心愿。
调查显示,如果每天增加1小时,市民最想去做的首先是睡觉,比重占18.9%;其次是娱乐休闲,占14.9%,第三是锻炼身体14.2%。这反映出城市生活的紧张忙碌让许多市民感到睡眠不足,需要休息调整,增强体质。市民时间投入意愿集中度较低的是工作赚钱和教育子女,分别为3.6%和2.7%,显示市民认为对此已经尽了自己力量。
如果每天减少1小时,市民最能压缩时间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反映的是市民可以节约或最可减少在某一方面时间投入的选择意向。调查显示,如果每天减少1小时,市民表示最能压缩时间的首先是睡觉,占28.6%;其次是娱乐休闲,占22.4%;第三是工作赚钱,占16.6%。这表明很多市民为了工作或照顾家人,许多时候是靠压缩睡眠时间完成必办事务的。市民选择比重最小的是学习进修(0.8%)、照顾父母(0.5%),换言之,这些是市民认为最无法压缩时间的方面。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