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陈海翔
昨天上午,上海体育馆百姓健身步道正式开门迎客。尽管是对公众开放的第一天,这条长430米、宽2米的专用塑胶步道上,前来锻炼的市民却是络绎不绝。“只要群众有需求,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想办法解决。”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毅说,“据我所知,在整个上海范围内,这还是第一条建设在体育场馆二层的步道,市民们不仅可以拥有良好的健身设施,还能享受到'更上一层楼'的优美景观,可谓一举两得。”
原本只是一条不起眼的环形通道,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百姓健身步道,建设方的确在这件事上动了不少脑筋。事实上,这种“见缝插针”的思路早已成了上海在设立百姓健身场所时的常态。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漪表示,申城地少人多,能够用于规划建设体育用地的土地稀缺,尤其是在需求旺盛的市中心城区,很难找到合适的空间建设体育场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满足群众的日常健身需求。”
如嘉定区利用安亭镇汽车公园内的汽车博览馆,在其每年闲置的几个月时间中改造成46片羽毛球场;又如长宁区、黄浦区等在高档商务楼宇建设白领健身房,白天为楼宇白领服务,晚间和周末为周边市民服务;再如静安区等在小区物业的楼顶建设笼式网球场和笼式足球场,以及即将开设在地下的室内步道;还有金桥游泳馆,夏天是泳池,冬天变身羽毛球馆,这些“变化多端”的健身场所已经得到了周边居民和白领的一致好评。
地少人多,就见缝插针,寸土寸金,就上天入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开拓性的思路,上海市百姓建设场所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根据上海市体育局提供的数字,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社区健身苑点943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355处886片场地、百姓健身步道264条、百姓健身房117个、百姓游泳池34个。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硬件、低廉的收费,使得这些设施一直在国家统计局上海市调查总队公布的市民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
据张漪介绍,2015年上海市将会在百姓健身场所上有大动作,“首先,今年将要完成50条全新的健身步道,每条长度都会超过300米;其次还要新建或改建50片带有灯光设施的百姓运动场,比如篮球场、门球场和铁笼足球场等”。此外,上海市体育局今年的工作重点还包括打造一个市一级的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区县健身运动场所的使用情况,并通过网络完成预定,进一步提高健身场所的利用率。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