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极客又多了个理由:保护孩子。因为无法给3岁的女儿买到合适的幼儿防霾口罩,清华博士后侯琰霖只好组织一群朋友自己动手。近日,新款口罩刚从设计化为原型,方式很极客——用3D打印机打印。
“口罩爸爸团”目前有约30人,都在北京,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和4岁以下的孩子,职业有医生、设计师和心理学家等。日前,他们的计划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评为今年“地球一小时”的民间环保行动一等奖。WWF中国区高管荆卉说,“自造口罩”等方案展示了公众面对雾霾的智慧和积极应对的态度。
听起来很酷?但侯琰霖说,如果没有孩子,很难体会到这种无力感:“如果买得到口罩,谁会去折腾?”这个故事不仅限于自助脱困——目前,爸爸们不仅要保护自家孩子,还准备向1万户家庭提供够用1年的幼儿口罩,这个非盈利项目的预算已超100万元。
买不到好用的幼儿口罩
去年,家住北京的侯琰霖打算给女儿买口罩,几个月下来,侯琰霖自己网购、托人代购,从全世界买来了所有号称能抵御PM2.5污染物的儿童口罩,但没一款好用。他给记者看了一组女儿戴上各种口罩的照片:大部分口罩明显偏大,甚至盖过领口;有些乍看凑合,可边缘漏风;有款名牌口罩,滤芯完全不透气,呼吸实际上只经过衬布的过滤。侯琰霖认为,假如家长被误导,让孩子戴着不合格的口罩增加户外运动,反倒会加重伤害。
侯琰霖试过DIY。他买来最小的成人口罩尝试改小,忙了2小时,女儿压根不想戴。也难怪,改造后的口罩,戴着就像一只鸟嘴。
研究了几个月口罩,侯琰霖成了半个专家。他说,淘宝网去年卖了几亿元的PM2.5口罩,几乎没有4岁以下幼儿适用的;仅有一款高端产品,日均使用成本达三十多元,还不适合3岁以下孩子。
他还发现,近几十年来,口罩都没什么进步。原因很简单,口罩本不是生活必需品,市场不大,企业没动力研发。特别是幼儿口罩,因为有医学文献认为,小孩戴口罩可能影响呼吸;万一突发不适,父母可能因为看不到孩子的脸色而耽误治疗。
侯琰霖发现许多业已或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都遇过类似烦恼。于是,他建议大家一起设计一款幼儿口罩,然后找企业加工。这个主意受到一片好评。为吸引更多志愿者加盟,今年1月,侯琰霖和朋友们以“雾霾生存指南”为名注册了微信公号。
拿出极客精神共同钻研
为了孩子,一群三四十岁、事业有成的博士开始用近乎研发iPhone的精神,钻研幼儿防霾口罩。
呼吸科医生爸爸得出结论:重污染下,只要孩子满周岁,还是应该戴口罩;材料学家爸爸提出,口罩选材应达到食品级标准,因为孩子会伸舌头舔;研究颌面的爸爸推荐了各年龄段儿童脸部轮廓数据……经过一轮轮的“头脑风暴”,意见被汇总给设计师爸爸。
众人拾柴,不断有惊喜。做口罩最难的是滤芯,经人引荐,“爸爸团”联系上了一位美国发明家,对方刚研发成功一种新滤芯材料,对微粒的滤过率达99.9%,透气性却比纱布高一倍,孩子戴上,一点不会憋气。听了爸爸们的故事后,发明家表示,愿意捐几万美元的滤芯。
终于万事俱备。侯琰霖展示3D打印的口罩原型:基座像个呼吸面罩,材质全透明,以便父母观察(正式生产时将选择与奶嘴相同质地的柔性硅胶);基座前部是块盖板,掀开它就能像给手机换电池那样换滤芯。
不怕山寨,希望更多的孩子使用
侯琰霖的本意是约几个朋友,自己筹资做点口罩,供大家使用。但随着志愿者越来越多,自造口罩行动也走向了社会公益。目前,“爸爸团”准备在今年11月,向社会提供1万套口罩,正是这个想法,打动了“地球一小时”。目前,这个全球性环保活动正努力超越“熄灯一小时”,成为公众参与环保的行动平台。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于3月29日举行。
为了让工薪阶层用得起,“爸爸团”达成共识:新口罩的设计,必须保证日均使用成本低于1元,而且,其功能和安全性必须经过权威认证。
有人提醒侯琰霖“这口罩肯定会被山寨”,可他反而很高兴:只要能遵循设计规范,山寨越多,意味着孩子能得到的口罩也就越多。
实际上,这群爸爸没有能力、也丝毫不想卷入商业化。侯琰霖说,他们这群人处于职业生涯关键期,没人会去做口罩生意,这只是借助众包、众筹理念和互联网精神运营的民间公益行动:“我只想告诉孩子,爸爸至少尝试过了。”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