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到2012年——
种群规模占全球超过1%的候鸟种类从3种骤增到7种
■生态改善的同时,据UNEP统计——
崇明近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持续改善生态、降低碳排放——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系列目标似乎难以调和,但崇明做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昨天在沪发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称崇明生态型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和经验值得与全世界分享。
这是联合国首次评估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状况。报告认为,在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废弃物处理、低碳经济、绿色农业、可持续交通等方面,崇明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联合国副秘书长、UNEP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在报告前言中写道,崇明生态岛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运用于生态建设,构建了本土创新发展模式,证明了其在社会、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中的作用。
要了解崇明如何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不妨先看一组统计数字。
2010年,崇明能源消费总量比2005年下降12%;2010年到2012年,选择崇明“歇脚”的候鸟中,种群规模占全球超过1%的种类从3种骤增到7种。生态改善的同时,据UNEP统计,崇明近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
UNEP执行主任特别顾问王之佳说,崇明靠近大都市圈,地理位置特殊,生态更容易受到经济诱惑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崇明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成果令人鼓舞。接下来,联合国将重点考虑如何与全球40多个岛国分享崇明经验。
在崇明受到的众多现代化冲击中,包括两年前通车的崇启高速公路。参与联合国评估的中方专家、华东师大教授曾刚说,一般而言,一通高速,生态就会受到颠覆性影响,但崇明似乎是鲜有的例外。不久前,这条横贯全岛的公路被国家交通部评为“中国最生态高速公路”。这条路是科技支撑生态发展的典范,它拥有用以节水灌溉的雨水收集系统:两旁种植着吸附尾气的独特绿化;还仔细考虑了如何降低车灯对鸟的干扰。
类似的例子还体现在水环境上。UNEP称崇明“开创了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的新模式”,比如在村庄周围营造“人工湿地”,精心设计水流,布置水生植物。较之大型污水厂的化学法,崇明生态治污模式投入低、效果好。
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所言,生态崇明“龙头是科技创新”。崇明生态岛建设始于2004年,两年后,上海在编制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规划时,“生态岛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就被纳入该规划,持续推进。仅2010年—2012年,各界共向崇明生态岛建设投入140亿元,基本实现“有效控制生态风险”的阶段性目标。市科委相关人士表示,崇明生态岛的科技示范项目,选择的技术除了要求“环境友好”,更强调“成本可承受”。这是为了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而非只能展示的“盆景”。
实际上,崇明的经验已开始对外辐射。曾刚说,在生态文明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在崇明岛筑生态路的业绩已帮助建设方赢得了其他合同;而崇明的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也击败了欧洲竞争者,从上海推广到了非洲。
崇明的生态实践不仅没有影响发展,还催生了新的绿色产业,生态岛建设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市科委表示,近3年140亿元的投入中,政府投入不到40%。
过去几年,崇明岛关停的高污染工厂达数百家,环保生态产业却开始起步,这使岛内的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近3年,工业比重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2.9个百分点。
曾刚说,国家、上海对崇明的定位,是摆脱“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来看,这种生态型的增长很健康,而且有机会成为崇明的经济品牌。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