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本市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各方资源,充分激发社会活力,逐步打破一元管理模式,积极推动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永康路是上海有名的“酒吧一条街”,许多外籍人士都会到这里过“夜生活”。去年3月的一个凌晨,几个老外被那里的住户泼了一身水。原来,永康路上多是超70年房龄的3层楼木质结构的老屋。这些老屋的沿街底楼,一半成了酒吧,而2楼和3楼还住着居民,且多数是老年人。
酒吧营业到深夜,喧闹声使住在楼上的居民不堪其扰,因而采取了这样的过激行为。永康路所属的天平街道,没有避谈此事,主动在社区网站上转载了外媒的报道,社区居民也纷纷发表言论,反映对酒吧管理和理性维权的意见。街道和酒吧老板约定:不卖烈性酒、不跨门营业,每晚10点打烊。
“泼水事件”的完满解决,并非天平街道网站促成的第一件实事。社区新媒体的发展,正从方方面面推动和改变着社区事务的面貌。
社区网站“接地气”
天平街道位于上海市中心,这个有些年头的老社区,在新时代中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年轻人正在“远离社区”。因此,建立社区网站,用新媒体的方式“争取就业年龄段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成为了社区管理者的使命和追求。
事实上,在街道网站的筹建过程中,也曾有过不同的声音:居委会事务繁杂,居委会干部是否有精力打理网站?能否适应这种新媒体的管理方式?社区网站会不会没人气?社区媒体的资金、场所、人员和规程都来自于政府,它会不会成为又一个“机关媒体”?
所幸,在两年多的探索中,天平街道网站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接地气”方法,他们的初衷也基本达成。
为了贴近群众,报道员队伍在社区单位和居民区中组建,依托居民“摄影爱好者沙龙”建立起兼职新闻摄影队伍。“社区传媒,就是立足于社区,说‘社区话’、讲‘社区人’、评‘社区事’,这才是社区传媒的生命力所在。”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纪远说。
在天平街道嘉善居委,有位97岁的老人张秀清,思维敏捷、为人热心,善于做居民思想工作,是个调解民间纠纷的高手,因此被称为“97岁柏万青”。这样的社区人,成为了社区新媒体的关注对象,通过弘扬这种“真善美”的事件,张秀清这样的优秀居民成了社区名人。
“互动版块”圆居民新居梦
在居民区网站中,最火的可谓是“互动版块”了。因为,居民们可以在这里直接登陆网站提出建议或诉求,居委会、社区相关部门整理好这些问题后,会第一时间跟进解决,并及时给予反馈。
永嘉路492弄1号-2号的66户居民,长期居住在1968年建成的“小梁薄板”房里。为了满足他们的置换心愿,从置换工作开始,天平社区就利用网站发布信息,让更多居民及时了解进展,终于,在两个多月的努力后,一波三折的置换工作终于圆满完成。居民们拿到了新居的钥匙后,在社区网站中纷纷发表感言。
“优雅的小区环境,拔地而起的高楼,让老伙伴们欢呼雀跃……”
“从新家的阳台望过去,能看到壮观的黄浦江景色,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我女儿终于有自己的房间了,开心,真开心……”
据了解,在组团式大走访活动期间,网站共收集居民的建议与诉求1281个,已经解决1252个,解决率达97.7%,处理情况则100%向居民反馈。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新媒体也发挥了它及时性。2012年,在抗击台风“海葵”的过程中,社区媒体组织系列报道,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120余条,每天24小时连续动态播出,助力居民区有效防台抗台。为了照顾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社区网站还开发了“无障碍语音导读”和“社交分享”等功能,让老年居民能轻松“听新闻”,扩大了社区媒体的覆盖面。
据介绍,社区网站上线两年来,原先很少“触网”的社区干部们,如今个个都是网络达人。现实生活中是“小巷总理”,网络空间中是“家园版主”,身份的多元使社区干部服务群众的方式变得多样,社区工作从传统的“脚尖、舌尖”向“指尖”延伸。
文汇报记者 张小叶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