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点“四大天王”,作为老派商人,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天然的爱惜
谈论邵逸夫,TVB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1967年,在捕捉到电影业的式微之气时,他与孝利和等人合资创办的TVB开播,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40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1980年,因为孝利和突发心脏病去世,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并成为最大股东,正式入主TVB。而内地观众所熟悉的一系列TVB电视剧,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陆续出品。
在这些剧集中,很多仍然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是邵氏最擅长的武侠题材,彼时的内地观众借此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武侠天地,金庸从此在内地风靡。特别是《射雕英雄传》,作为被华人地区电视台播放最多次数和出版音像制品最多版本的电视剧,影响了内地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择偶观,成为70后的集体回忆。而现代剧中最为出名的则是三部年代剧:《京华春梦》、《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其中《京华春梦》改编自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内地直到2002年才出现了同一个题材的电视剧。三部电视剧在内地引发轰动效应,启蒙了一代人对于香港文化的想象,周润发、赵雅芝、汪明荃成为当时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今天被网友称为“TVB体”的那些经典台词,基本上在每一部TVB电视剧中都会出现,比如“做人呢,最紧要就是开心”,“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最要紧是痛快”,“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是不能强求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讲的一切将会成为呈堂证供”,“人在做,天在看”……当内地的粉丝们以狂欢式的热情对这些程式化台词进行效仿和再创造时,这些走市民路线的电视剧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日常生活哲学的传递和渗透。
邵逸夫在电视圈做的还不止这些。作为一位老派的商人,他对人才有一种天然的爱惜。今天的人们都知道,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这里制造的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今天仍然是华语影视圈响当当的名字: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苗侨伟、汤镇业、黄日华、杜琪峰、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刘嘉玲、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而尽人皆知的“四大天王”,也是邵逸夫钦点的人选和称号。
尽管精英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TVB肥皂剧的围攻,认为其市井、庸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TVB剧集成为内地观众接触境外华语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石川这样表示。也正是在正式入主TVB之后,邵逸夫一方面通过不断降低制作成本而赚钱,另一方面几乎年年捐出过亿资金,成为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
博文选摘 他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
追逐着利润,保持着自己合适而漂亮的身段
许多年了,这个清瘦的宁波男人总会坐在轮椅出现在香港最大电视台的台庆夜里,左右各伴着一个如花似玉的是年港姐,成为台庆夜永不变化的一景。大娱乐家?大慈善家?大富豪?他从来不要这个虚头八脑的称号,认认真真地说道“我只是一个生意人。”
旧式的生意人不同于新式的生意人,他们从不张扬,也从不多话,他们从不志在必得,更不以成功者自居;他们在翻腾险恶的时代里面不改色从容不迫,维持着体面,追遂着利润,保持着自己合适而漂亮的身段。
他的离去,在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人们之所以震动莫名,大约因为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那种焚香静坐安闲丰农的旧式生活真的就此渐行渐远……
节选自黄佟佟《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成长为财富的主人更弥足珍贵
一生钟情于通过综艺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逸夫,终于完成东方人生三段论:从富到贵再到雅——先有钱,进而肩负社会责任,最后上升到拥有超越物质至上的信仰。
当下中国,不缺发财的机会,不缺挣钱的理由。只是,有些人对致富目的迷惘,形成了急功近利和迷失,不断上演的“土豪”炫富肤浅狂欢。
从这个角度上说,逝去的邵逸夫留下生动的镜鉴——创业成功已经不易,但真正成长为财富的主人却更弥足珍贵。
节选自石述思《邵逸夫最大的遗产》
他的一大嗜好是享受各酒店咖啡座的下午茶
跟查良镛(金庸)一样,邵爵士能说得写得一手好英文,全凭自学,自学的起点是40岁,可是与六叔(邵逸夫)开过电视台每周例会的无线领导曾指,六叔是用英文做笔记,与不少传媒老板一样,六叔爱用铅笔而舍圆珠笔做笔记。
六叔驰骋影视圈80年,从不言倦,就算已届100岁高龄,仍每星期返TVB开例会。接近退休之年,他的一大嗜好是享受各酒店咖啡座的下午茶,很多时候六婶方逸华都会到处搜罗精美饼点,让深居简出的六叔安坐家中也可享受一顿讲究的下午茶。
节选自查小欣《揭秘邵逸夫真实的晚年生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