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饱和潜水欲创纪录,6名队员就像在高压锅里工作—— 承受30倍压力挑战300米深度
本报记者 单颖文
“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加压开始!”9日下午1点,南海某水域,随着“深潜号”控制室中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一声令下,载有6名潜水员的300米饱和潜水系统生活舱舱门关闭,控制室工作人员向舱中输入氦氧混合气体加压,这标志着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正式启动。
“国家纪录,国际前列。”在现场,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振亮这样评价此次作业的目标。这是继去年5月“深潜号”在南海执行海底脐带缆铺设创造198米深度饱和潜水作业纪录后,我国在这一领域挑战的新深度。
每立方厘米承受30公斤
入舱前,沈灏问队员们:“有没有信心?”“有!”6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大声回答。在这支平均年龄仅29岁的饱和潜水队伍中,除了1978年出生的李洪健,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都是清一色的“80后”。进舱时,潜水队副队长胡建举起早已准备的国旗:“不辱使命,为国争光,这是我们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本次作业总指挥郭杰告诉记者,这次作业的任务是让队员们以饱和潜水的形式,通过在300米水深处观察测量,验证“深潜号”140吨海工吊机在一定气象情况下负载的稳定等功能。
所谓“饱和潜水”,就是在一定的水深下,人体内中性气体达到完全饱和,此时不因潜水时间延长而增加减压时间,较之常规潜水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300米饱和潜水作业,需要潜水员生活在压力为31个绝对大气压的生活舱内,相当于身体每立方厘米要承受30公斤的重量。“他们就像在高压锅里工作一样。”王振亮说,队员们要克服生理、心理极限,承受常压30倍以上的压力工作。饱和潜水与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一样,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他们就是水下的杨利伟、聂海胜,都是要载入史册的人。”
本次加压需要约45小时
当加压进行约10分钟,仪表盘上显示压力达到水下5米深度时,潜水监督徐军林喊停。工作人员问舱内的谭辉:“感觉怎么样?”“相当好!”谭辉对摄像头做“OK”的手势。
徐军林告诉记者,暂停加压一方面可以了解舱内潜水员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是为了检测舱室的密封性和线路,并更换充入舱内的氦氧混合气体浓度。“我们对此经过多年实践、实验,从科研上来说,我们早就具备300米饱和潜水的实力。”
这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是上海打捞局通过研发300米成套饱和潜水技术,培养深潜水技术研发人员、管理指挥人员、潜水员、生命支持员等饱和潜水技术作业团队来完成。
作为唯一一种可使潜水员直接暴露于高压环境开展水下作业的潜水方式,世界各国都相当重视这项技术的研究,已有8个国家完成了300米以上的饱和潜水实践。“因此,这次实践是把科研技术转换为生产力、战斗力,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王振亮说。
预计本次加压需要约45小时,之后根据南海水域气象情况安排潜水员出舱作业。本报记者将继续从“深潜号”现场发回报道。
(文汇报南海“深潜号”1月9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