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西藏视障孩童的影像体验
昨天是“世界残疾人日”,谨让我们与这些特殊群体一起享受数码时代带来的快乐。
■拍摄手记张铖刘坤
这是一群有视觉障碍的孩子,他们在拉萨江苏路上的西藏盲童学校学习和生活,这里有40多名儿童和6名藏族老师;孩子们虽然看不见,但可以自理生活、自主学习。
初次来到这里探访时,我们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他们摸着相机问这是什么。好奇的他们不停地按快门,陶醉在一阵阵清脆的“咔嚓”声里。我告诉他们,照相机可以把景象记录下来,教他们把相机放在头顶上,让他们用心去感觉眼前看不见或看不清的景象,然后按下快门。
端起相机,去捕捉这个世界的光亮,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他们拍照片不需要考虑光圈、快门等参数设置,不需要构图取景、对焦,只需要用心去感知和想象。拍摄时站的地方是孩子们自己选择的,因为对学校院子很熟悉,他们大约知道自己面前有啥。
盲人摄影师孙志远曾经说:“失去了视觉才会发现,质感、声音、温度、味道,这些比你的眼睛更能感知这个世界。”“相”由心生,按下快门的瞬间,时光凝固,仿佛重现光明。那些本来应该投射在视障孩子们眼底的光影,都被相机原原本本地捕捉下来。
■作品点评王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人们洞察世界的重要感官。有研究表明,个体获取的信息80%来自于视觉。
这是西藏盲童学校的一群孩子,有的完全看不见,有的只能看到一点点,需要在其他感官帮助下生活和学习。他们生活的艰难,我们或许永远难以体会。当拍摄者去探访时,这些对声音异常敏感的孩子被清脆的照相机快门声所吸引,好奇地围观把玩。当得知可以把相机举在自己的头顶拍出前面的景象时,孩子们跃跃欲试,并陶醉其中。由于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拍摄了各自感兴趣的对象,尽管照片有的失焦,有的是不知所云的空镜头,但讨论他们的拍摄技术显然是毫无意义的。那一刻,“相”由心生,镜头就像第三只眼睛,为孩子们感受世界带来一种新的可能。随着快门的闪动,他们或闭或张的双眼仿佛透射出一种专注而渴望的光芒。在与看似无缘的客体碰撞出的火花,点燃的是同情、是鼓励、是希望、是祝福,还是其他什么,个中滋味只有读者自己去品。
这些孩子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生为作曲家,上帝却偏偏夺去了他的听觉,这个沉重的玩笑不仅没有彻底摧毁大师,反而激起他的无尽潜能,即便只能用嘴巴含着铁棍去感受钢琴的震动,也阻挡不住泉涌的乐思。这种乐思更深沉、更接近心灵,从与上帝抗争的《命运》,到内心释然的《田园》,再到集大成的“贝九”,不禁让人赞叹生命和希望的力量。
然而,这个类比又是那么的不贴切。与大师相比,这些失去视觉的孩子虽与常人不同,但仍是凡人,拿起相机拍照不过是他们生命中的偶然,对他们来说,真正的释然是什么?“读完故事”,我们定然会为之一震,不忍看到他们端着相机的样子,希望这个故事能唤起更广泛的关注,为视障孩子带来光明和希望。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