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出两个好消息:一是3月8日救治的新冠肺移植患者(70岁,男性)已脱掉ECMO(人工肺),二是3月1日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患者(66岁,女性)康复顺利,日前已脱离ECMO,正循序渐进呼吸锻炼,身体情况良好。至此,浙大一院已成功完成两例老年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
器官移植专家、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3月1日、8日,浙大一院多学科协作在之江院区负压手术室完成两台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凝结了30余位医护专家的心血,同时,也体现出浙大一院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发挥了“国家队”作用。
▲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
据介绍,首例患者曾与重点地区到浙人员有过密切接触,于1月31日确诊,2月2日因病情进展从浙江某地转院至浙大一院抢救,2月3日和16日先后气管插管和使用上ECMO。经精心救治,她的病毒核酸检测已经连续多天转阴,但双肺实变严重。3月8日接受手术的第二例患者,病情几乎与首例相同。
“如果把人的双肺比喻成风箱的话,实变就意味着双肺变成实体,风箱里打不进去空气,没法呼吸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它也不可能自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梁廷波说,人工肺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持久。同时,肺实变影响了心脏的功能,导致心肺衰竭。“经过反复会诊论证,我们决定进行肺移植手术,别无他法。”
“第一例患者配型成功以后,捐献者的肺比患者本身的肺更大,在手术中剪掉了一侧的中叶,然后才放进去。”梁廷波说。
第二例患者翟大伯,已经70岁高龄,对麻醉和手术操作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另一方面,患者有严重银屑病,皮肤多处破损,合并症多,术后感染风险比普通人大,对重症监护和护理提出了更大挑战。为此,梁廷波带领的MDT团队,坚持“一人一方案”精准施策,每天会诊,专家组讨论评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分百全力以赴!”
3月8日15点15分,患者进入手术室。第二次肺移植,主刀医师韩威力及整个手术团队还是精神高度集中。肺移植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体外循环组、超声团队,一周前的原班人马,抖擞精神再战。20点52分,团队成功将双肺移植进翟大伯体内。
韩威力说:“尽管已有经验,但这对手术团队的每个成员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极大考验,尤其感谢医院兄弟科室的通力配合,这是大家集体行动的成果。”
▲浙大一院完成第二例老年新冠肺移植。
对话专家
问:像这样需要采取肺移植手术的新冠危重症患者,多不多?
梁廷波:浙大一院收治了浙江全省80%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但不是形势所逼,肯定不会做肺移植。就这次疫情来说,做很多肺移植手术也不现实。
首先,在全国,仅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无锡等少数医院拥有成熟的团队和技术开展肺移植。作为终末期肺病治疗的最后“武器”,肺移植在我国是一项新兴技术,它不像肝移植等大器官移植那么普遍,国际上亦然。
浙大一院除了传染病科全国领先外,还拥有肝、肾、心、肺、小肠、角膜等多器官移植资质,是国内移植资质最多的器官移植中心。成立于2016年的浙大一院肺移植科,是浙江省内唯一的终末期肺病专业诊治中心,中国肺移植联盟成员,肺移植年手术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其次,从供给来说,肺移植手术得先找到配型。2019年8月29日更新的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简称COTRS)数据显示,2018年完成捐献6302例,捐献大器官20201个。实际上,2017年中国肺移植注册系统共上报肺移植手术299例,2018年403例,2019年的数据应该也没有过千。
最后,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开展肺移植手术,最主要有三个医学前提条件:一是病人经呼吸机+ECMO维持,双肺呼吸衰竭不可逆;二是核酸检测连续多次呈阴性;三是其他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状况能够承受肺移植手术。
问:您能否预见一下,未来的疫情发展趋势?
梁廷波:新冠疫情复杂多变,全国有全国的情形、各省有各省的不同,武汉有武汉的特点。
就近期的情形来看,浙江有境外输入型病例,意大利、韩国等国的确诊人数还在上升。而且现代化交通如此便利,疫情目前已经出现第三波。我们要做的是必须是一个眼睛盯住国内、一个眼睛盯住国外。
问: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医药治疗,浙大一院有什么发现吗?
梁廷波:作为全省最早的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浙大一院收治了确诊病例104例。我们医院的中医科主任一直战斗在一线,跟随在病人身边。针对很多重症危重症患者,我们的治疗方案都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的有效方法。浙江省药监局也批复了5个中成药作为处方药,纳入新冠治疗。
问:此前热议的康复者血浆疗法,浙大一院有采用吗?
梁廷波:根据以往经验,我们发现,有的患者打了几次康复者血浆之后,他的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这说明,康复者血浆有效。但由于康复者血浆供给有限,所以,主要用来救急。而且,每个康复者提供的血浆,其抗体滴度还有待后期的回顾性研究。总体来说,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方案是综合方案。
问:您对新冠肺炎疫苗抱有怎样的期待?
梁廷波:人类研究过很多疫苗,包括天花、麻疹等等。开发疫苗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有了有效的疫苗以后,我们国家的防控措施就不会这么严格了。
作者:本报记者 付鑫鑫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