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获悉,根据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出水遗物、甲午战争时期日军战记、战后日军打捞“定远舰”记录资料等分析,发现的威海湾一号沉舰应为“定远舰”。
发现“致远舰”“经远舰”遗址同类文物
如何确定沉舰身份就是“定远舰”?
调查首先根据“定远舰”旧有资料按图索骥,通过物探方式确定沉船位置在威海刘公岛附近;前期遗址调查时,已经通过探方抽沙试掘发现一批沉舰遗物,包括有钢板、木船板、煤块、毛瑟枪子弹、开花弹引信等。
去年对沉舰舰体炮台及弹药舱附近等核心区域开展重点发掘,发现并提取出水沉舰遗物共150余件。文物包括铜、铁、木、玻璃、橡胶等材质,以铁质品最多,有梁架、铆钉、角铁等;铜质品有弹壳、水龙头、管材、铜钉、铜钱等;木质品有甲板、铁甲垫木、木盆、木塞等;还发现少量橡胶垫、皮鞋底、青花瓷碗片。另外,出水器类涉及船上构件、武器弹药、生活器具、个人物品等。代表性文物包括长方形舱盖、铜质标牌、炮台甲板木、铁甲垫木、主炮引信、37毫米哈乞开司弹壳、毛瑟枪子弹、橡胶垫圈、皮鞋底等。同类物品在以前的“致远舰”“经远舰”遗址调查中有发现。
针对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的流程,有专家表示,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确定沉舰大致范围;然后通过种类繁多的探测设备,缩小范围,再结合人工探摸,确定沉舰位置;最后再进行抽沙、绘图、测量。经过漫长工作,将沉船船体基本揭露出来,“昔日‘致远舰’发现的格林机关炮、瓷盘、舷窗、望远镜等关键文物都指向了它的身份”。
海底残存舰体保存情况不佳
沉舰的“真面目”又是如何一步步揭开的呢?
1895年初,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全军覆没。定远、靖远等数艘军舰沉于威海湾内。其后,威海又被英国租为军港,加之后来港道疏浚,泥沙淤埋,时至今日,湾内沉舰现状不清。为摸清威海湾水下遗产分布状况,2017年威海湾水下遗址调查工作正式开启,并于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推测为定远舰遗址。
2019年6月至9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调集国内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及相关考古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威海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工作,主要采取潜水探摸和抽沙揭露方式,对沉舰展开专项调查,累计完成潜水作业751人次,潜水总时长33849分钟。
出水文物较为丰富,包括铜、铁、木、玻璃、橡胶等材质。其中铁质品数量最多,见有梁架、铆钉、角铁等;铜质品有弹壳、水龙头、管材、铜钱、铜钉、铜灯等;木质品以甲板、木塞、枕木等为主;此外还少见有橡胶垫、皮革等。器类涉及船上构件、武器、生活器具、个人物品等。代表性文物包括有铁质的梁架、舱盖,铜质盖板、铜管、铜板、铁甲堡衬木等舰上设施,子弹等弹药,橡胶垫圈,鞋底等,个别刻有文字。此外,抽沙过程中发现有实心带弧度方形钢板1块,东西长约2680毫米,东侧边长2860毫米,西侧边长2760毫米,重约20吨,应为舰体装甲;在发掘区域中部发现有铁管1根,分为两节倾斜状态,顶端破损严重,西北—东南朝向,东南角低,长约2.7、直径约0.44米,受现场环境限制,均未打捞。
该调查初步了解海底残存舰体的保存情况,目前舰体所剩不多,保存情况较差,埋于泥下1—3米左右。更全面的沉舰遗址整体信息有待今年第二期水下考古工作进一步探明。
相关链接:
定远舰,北洋海军旗舰,是清政府委托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的一等铁甲舰。该舰全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满载排水量达7670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定远舰作为北洋海军主力舰艇参加黄海海战,一度被称为“永不沉灭”。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而中弹受损,紧急移船到刘公岛东村外搁浅,不久即因战局崩溃主动自爆以免资敌。战后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定远舰沉没位置仅保留部分残骸。
作者:赵征南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