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一条狗的使命》《地球:神奇的一天》《流浪地球》《攀登者》……聚焦环保题材,探讨人、动物、自然的共处之道,正是上述电影的共同点。致力于绿色生态主题电影的推广,专注于电影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这成为北京国际绿色电影周自2007年创办以来的一贯追求。日前,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北京国际绿色电影周落下帷幕,而如何实现电影周所倡导的“用影像承载记忆、用镜头保护未来”,电影人将面临新的出发。
绿色内容的创作需要导演冲在前线
自然类纪录片需要导演、摄影师唯有冲在最前线,才能对绿色文化进行真实的表达和客观的陈述。水下摄影师、《水下中国》《海底家园》导演周芳不满足于在陆地上对着监控器去看摄影师拍的画面,“我必须要到水下去,水流状况、能见度、水下生物瞬息万变,我必须要在现场抓住这些瞬间。以前,我对水很恐惧,现在,我要说,我非常热爱水下的一切。”
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导演杨植淳认为,对大自然的认识,光凭经验和蜻蜓点水的踏访是无法做到的。“比如黄河,很多人想象的黄河都是壶口瀑布汹涌澎湃的样子,其实黄河是多面的:它有很平静的小溪流,很清澈的河道;它在入海口是一片滩涂,夕阳照射的时候是红色的。”虽然拍摄地点在鲜有绿色的黄土高原,但在拍摄过程中,杨植淳能感染到脚下土地的生机。“当地人唱戏,不光娱人,也是娱神的过程。你会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社会行为跟这片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借黄河来探讨了人与自然、文化的关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的植物孕育着我们的文明。中国的电影人不要忘了,我们的文明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农耕文明,它是柔软、绿色、单纯、安静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副主任、《影像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李成才说。
绿色文化应该体现在电影工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
在电影文化领域,绿色文化不仅体现在内容方面,还体现在电影工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上。“首先,电影从业者要有绿色文化的意识,针对绿色主题电影创作,要将生态保护、动物保护、绿色生活理念融入故事;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破坏拍摄地生态环境,避免产生过多的垃圾和浪费过多的资源;在电影产业的终端,我们提倡绿色观影,影院的设计和装饰、声光电设备要考虑低碳、环保,观众也要文明观影。总之,电影是绿色文化传播的先锋兵,我们乐见更多的制片公司、导演成为绿色文化传播的使者。”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说。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正山认为:“可考虑把绿色电影与文旅融合发展。构建电影+文旅生态圈这一产业新形态。”
“文旅就是诗与远方,也是一个造梦的产业。如何让游客去‘远方’体验平时体验不到的生活和娱乐,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对于每一部绿色电影IP,我们会考虑提取它的精神内核,把它转化为文旅项目。举个例子,有一档生活体验类真人秀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节目火了以后就带动了整个村子的旅游。”前华谊兄弟实景娱乐策划负责人、梦享客创意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邵雪婷认为,原生态的景区里可考虑“嫁接”电影内容,让游客走入另一扇门拥抱绿色。
作者:驻京见习记者 罗娜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