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咸阳城核心保护区中新发现的石铠甲制作场地堆积。
谁能料到,二十年前秦始皇陵发掘石铠甲的大戏今天竟在40多公里外的秦都咸阳城遗址再次上演,这里竟藏着秦始皇生前的一个石铠甲手工制作场所。今天下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秦都咸阳城的核心保护区,发现一处石铠甲手工制作遗存,这里散布着大量的石质甲片,既有石甲片的半成品,也有一些石料和石片片,很多特征与当年秦始皇陵封土堆东南出土的石铠甲完全一致。此外,还发现了制作和打磨石铠甲片的工具。
这是继20年前秦始皇帝陵发现石质铠甲坑、18年前秦始皇陵园以北秦代水井中发现废弃的石甲片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秦始皇陵石铠甲制作场所!
据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许卫红研究员介绍,这一新发现的石铠甲制作场所位于高台建筑遗址——秦咸阳宫六号宫殿遗址北500米处,这里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镇。这处高台建筑遗址,居于大型宫殿的中心位置,是目前所知渭河以北咸阳城内规模最大的建筑单元。许卫红说,“过去考古已经确认这一地区分布着30多处大型高等级建筑,其中包括有历代秦王和秦始皇处理政务的咸阳宫,以及官署手工业生产和物资存储的府库。但建筑区以北的遗存分布情况并不十分清楚。”
▲发掘现场。
今年夏季,在对这处高台建筑的周边区域进行再次调查时,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地表荒草丛中,发现了散布的石质甲片,石料均为青色石灰石。许卫红告诉记者:“部分石片已经接近甲片制作完成,表面抛光,长方形钻孔,边棱和边角经过处理,尤其是为了贴合人体曲线,石片制成正面微鼓、背面微弧的形状。有些石片刻有文字。这些特征与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完全一致。根据形状,石片可分别对应甲衣及兜鍪(即头盔)的不同部位。”
▲编缀铜条及铁工具。
▲发掘出的石坯料和废料。
在面积百余平方米的发掘中,还发现了灰坑、房址、水沟、磨制石片形成的粉末堆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制作铠甲的遗物。其中包括石料、坯料、废品和打琢的碎渣,以及编联铠甲所用的铜条、铅条,此外,还有铁锥、铁钻、刀和磨石等工具。发现的这些遗物体现了石铠甲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此外,还发现了战国晚期的六国铜钱和秦代的建筑材料。
据了解,此次发现与秦始皇帝陵以往的相关发现有着重要的关联——1998年,秦陵封土堆以东200米处发现一个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的陪葬坑,试掘了其中的145平方米(仅仅是整个陪葬坑的1/130),考古工作者在该坑的西南角发现了K9801石铠甲陪葬坑,出土了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也称兜鍪,即头盔),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这里是迄今为止埋藏最多的防护武器的场所。“秦俑之父”、秦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研究认为,这些石铠甲“当是随葬的明器,是模拟实物的模型”“出土的石甲,是供始皇贴身卫队使用的,在幽冥的世间身穿石甲、胄的卫士,可以起到避恶鬼的作用。但这是个推测。”
长期以来,秦陵出土的这些石铠甲是在哪里加工制作的,一直是秦陵考古人心中的谜团。后来,三年后,一口秦代枯水井和井中石铠甲片的发现,让秦陵考古人首次找到了秦陵石铠甲的生产地——
2001年7月,当时,临潼新丰镇农民刘俊发在自家的棉花地里,翻出了与秦陵石铠甲很相似的碎石片,考古队以此为线索,在长条村发现了一口已基本干涸、13.5米深的秦代废弃水井,从井中出土了上千片制作石铠甲用的废弃石甲片、几十块打磨石甲片用的磨石,还有几根连缀甲片用的扁铜条丝等。这些石甲片最大的与烟盒一样大小,小的和雀牌相仿。它们的表面和棱角部位均有人为凿击的痕迹,部分有朱砂彩绘。而磨石的质地有粗有细,最细的相当于现在木工用的2000号水砂纸。专家研究认为,这些石甲片绝大多数是半成品,有的是毛坯,有的已经抛光成型,质地和形制与秦陵石质铠甲坑出土的石铠甲甲片相同。专家断言,它们都是当初制作石铠甲时因质量问题被废弃掉的。本报2001年10月、11月,曾对此作过独家报道。
当初发现的一幕幕遗存,今年又在秦都咸阳城遗址考古中再度重演,着实让考古队员们欣喜不已。表明这里是一处为秦始皇陵园制作石铠甲的场所。许卫红说,“这次新发现,连接了秦始皇生与死的两个阶段,咸阳城里一般是活着的世界,是秦始皇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没想到它还承担着为陵园制作物品的功能,这就扩大了秦始皇陵陪葬用品的来源地,更丰富了秦都咸阳城的内涵,突破了对该区域遗址属性的认识,为研究秦都咸阳城渭河以北的功能提供了新材料。”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 韩 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