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南戏的故乡和盛行地。早在800多年前,温州人写下一个“状元故事”,如今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成了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剧”和“戏曲活化石”。
这部剧本的流传过程也颇为“传奇”,从古到今,从中到西,再从欧洲被购回国,正应了该戏中一句话:“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这是一部带有怎样传奇色彩的戏文?在中国戏曲史上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
▲永嘉昆剧团《张协状元》剧照
“中国第一剧”声名遐迩
《张协状元》全剧共53出,作者为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成文时间在宋代,是宋代南戏唯一传本,故事梗概:书生张协进京赶考路过五鸡山,被强盗洗劫。多亏住在山神庙的贫女精心救护,张协才得伤势痊愈。经邻居李大公夫妇撮合,两人结为夫妇。后贫女剪发卖发,给进京求取功名的张协筹措盘资。后贫女上京寻夫,不料被已中状元的张协拒于门外。贫女在无奈和绝望中乞讨回家。张协被封官离京赴任路过五鸡山,竟剑劈贫女灭口。贫女命大幸未致死,被另一名赴任官员搭救,并认为义女。在这个官员的斡旋下,张协与贫女最后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大团圆”作结局。
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因此被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剧”“戏曲活化石”。
中国戏曲研究学者认为,温州南戏滥觞于宋宣和年间,盛行于南渡时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则确定了南戏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创的崇高地位。
南戏本名“戏文”、“温州杂剧”等。何为戏文?戏,主要指念、做、打;文,专指故事情节,由曲辞、念白等组成。戏、文组合,成为我国民族特色的成熟艺术形式。自元代开始,因戏文起源于南方,故被元人称为“南曲戏文”,即南戏,以与南下的“北方杂剧”作区别。
南戏诞生后,很快向全国传播,受各地方言及民间曲调影响,衍变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影响直至现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温州人叶长海说:“南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成熟的戏曲,明清两代戏曲主要就是从南戏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大戏所继承的仍然是南戏系统的戏文形式。”
目前已知宋元南戏剧目有238个,但流传下来的还不到十分之一。现存南戏剧目中,属宋元戏文而经明人改编的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在现知宋代戏文6种中,温州占4种,而《张协状元》是硕果仅存的传本。今天看到的《张协状元》属明人依据古早底本抄录且改动不大,故能从中一窥早期南戏剧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张协状元》保留有古南戏最显著的特征,如以演员来扮演舞台道具,如庙门、桌子、椅子、马匹等。这些活的舞台“道具”,能与观众沟通交流,还能滑稽逗笑,取得普通道具无法达到的效果。 而在戏文结构情节上,《张协状元》开后来“传奇”以生旦为主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方式之先河。
2003年,温州知名编剧张烈,将《张协状元》作了改编,经温州本地剧团排演后成功上演,受到观众喜爱,一时轰动全国。
▲《永乐大典》内文
有缘千里能相会
在《张协状元》的流传过程中,还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话说明代永乐三年(1403),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在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中,不少温籍学者参与。如任“大典”副总裁的潘畿,还有张士铨、金原祺等。该书总共22937卷,11095册,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书中录有戏文33种,《张协状元》是其中一种。
后来,这一万多册《永乐大典》在国变和战火中不停流失,大部分下落不明。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者对皇宫珍藏的古籍大肆破坏抢掠,《永乐大典》也在其中。经过数次劫难,《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数百册散落在世界各地,载有《张协状元》戏文的就是其中一本。《张协状元》全本从面世到传世再到消失,历经数百年时间,其中不得不提到与叶恭绰一段“千里相会”的缘分。
1918年,叶恭绰到欧、美、日、朝鲜等地考察。1920年,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古玩店里,他发现刊登有《张协状元》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第13991卷),其他两种为《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屠孙》,是古杭才人所编,而《张协状元》成文时间最早。
“余于民国九年游欧时,一日在伦敦闲游,入一小古玩肆,惊见此册,遂购以归。此标戏文二十七,足证前后所辑戏文尚多,惜均已秩,仅存此本,诚吾国戏剧之瑰宝也。”关于此书来历,叶恭绰写有这样一段题记。
叶恭绰将该书买下带回国后,暂时存放在天津某银行保险柜中。抗战爆发后,该书下落不明。后来的剧团大都以《张协状元》手抄本为母本。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他是书画家、收藏家,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1927年曾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等。他在中年后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搜藏历代文物品类颇广,还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抗日期间上海沦陷,叶恭绰保护了有“十大青铜器国宝之首”之誉的毛公鼎免遭敌人掳掠。
直到2009年,《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才在台北“国家图书馆”被发现。而从1920年至今近百年时间里,学者专家对《张协状元》的研究步伐从没停止,所形成的各类文章不计其数。
▲毛公鼎
语言带有浓郁温州特色
《张协状元》署名为“九山书会才人”。所谓书会,是宋金元时代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作品的民间团体,既编剧本也能演出。才人,则是对书会成员的称呼,他们出身比较复杂,有民间艺人,也有粗通文墨的读书人。
《温州竹枝词》里有“九山抱郭青如接,白鹿衔花瑞草呈” 的句子。因温州郡城环列九山,世称“九山城”,又称 “九斗城”,“九山”是温州的雅号。以此命名的“九山书会”是当时活跃的一个组织。
在当时的温州地区,除“九山书会”外,还有专门编写小说的“南荡书林”等。而到了元代,温州还有“永嘉书会”(编有《白兔记》)、敬先书会等组织。“九山书会”在流传发展中,还有《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南戏作品留世。《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的作者是史九敬先,是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兼艺人,善于出演滑稽逗笑的角色。他的女婿刘一棒,也是一名才人,编撰有南戏《风风雨雨莺燕争春记》。
800多年前,九山书会里的会员,按他们生活在12世纪本阶层的伦理标准和审美理想,在东海之滨,把一个负心郎的故事演绎成《张协状元》。为了更加喜闻乐见,剧本在文字上带有浓郁的地方方言色彩。
文史专家经过对宋元《岐海琐谈》、《瓯文音汇》等方言文献的考证,系统整理并注解了《张协状元》中的温州方言。部分摘录如下:《张协状元》戏文中有“开门要响,关门要迷”(温州方言“迷”的意思是严丝合缝)、“老鼠拖个驮猫儿”(拖,意为叼,方言音为“他”;驮,意为大,方言音为“豆”)、“生受”(温州方言意为:麻烦),还有“日头”(日,发音为”热“,即太阳。小编小时候常被父母警告“弗在日(热)头下晒)、“哪堪顿着一座高山”里的“顿”(方言为安放、放置的意思)等。读来颇有趣味。
此外,《张协状元》里还有不少民间俗语,如第五出“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第14出里的“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君子不下马,各自奔前程”等经典句子。其中尤以“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流传最广。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温州发布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