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时代,他曾是中国乒乓“冠军之师”的主力成员;放下球拍,他以教练身份率队出征,见证“乒乓外交”的历史;执掌国际乒联后,他成为把握乒乓球运动发展命脉的顶层设计者,以“小球改大球”的改革提案,帮助这项运动焕然新生。
如今,虽已步入耄耋之年,徐寅生仍活跃在乒坛,推动项目发展。国与球,是他这一生放不下的牵挂。
退休廿载,徐寅生依旧很忙。讲座、采访、大大小小的乒乓球赛,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一辈子围着乒乓球转,真心喜欢。趁走得动多走走,自己开心,也为推广乒乓球出点力。”在徐老看来,这是两全其美,亦是理所当然。
众多日程安排中,参与群众性乒乓球活动是优先项。虽已年过八旬,满头银发,每每有机会,徐老都要挥拍上阵,如当年征战赛场时那般神采奕奕,自带气场。
作为曾经的世界冠军,徐寅生受到过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收到过成千上万封全国各地球迷寄来的信,是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乒坛偶像。不过,彼时的全民偶像严守队伍纪律,没有物质奖励,一心想着为国争光,只练本领不刷流量。
“时代不一样了,但优秀传统不能丢啊!”过往辉煌早已定格成载入史册的黑白影像,但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仍然闪着光。看着新一代国乒偶像成长起来的徐寅生,在称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同时,也有着几分自己的担忧——他担忧国家荣誉与个人得失换了排序,担忧团队协作被各自为战取代,也担忧有人迷失在纷繁芜杂的“名利场”。
“国家培养我们,乒乓球成就我们,为国争光、推广乒乓球是我们一辈子的职责和使命。”徐老希望,享受时代“红利”的新一代国乒队员,能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把国家荣誉放在第一位。在全力以赴完成好训练比赛任务的前提下,主动参与群众性乒乓球活动,群众始终是运动员攀登世界高峰最有力的后盾。”
直言不讳道出对“接班人”的忧心,徐寅生也对新一代追星族“提出小小的建议”。“随着乒乓球项目的不断推广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球迷群体中有了更多年轻人,这当然是好事。”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地表最强12人”世乒赛选拔赛上,受邀观战的徐老近距离感受到了“迷妹”粉丝团的疯狂。“乒乓球需要球迷的热情支持,但更希望大家能一同参与,都来打球。”在他眼中,看得懂又会玩才是真正的球迷,“与其高呼‘我爱你’,不如用行动支持,还有利于强健身心。”
关于新偶像和真球迷,徐寅生给出自己的标准。事实上,作为曾经的全民偶像,如今的资深球迷,他本人又何尝不是最好的范本。
作者:本报记者 谷苗
实习编辑:吴金娇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叶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