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中国的“国球”。但对于国人而言,它从来不止于一项风靡全国的运动,更见证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铭刻着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迹。
60年前的4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夺取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世界冠军,敲开了通往体育强国之路的大门。让徐寅生没想到的是,小小银球还敲开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大门。
受当时政治局势影响,中国队连续缺席了1967年和1969年两届世乒赛,徐寅生也从运动员转到教练员的岗位。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名古屋举行,周总理特意让包括徐寅生在内的教练员和外交人员一同讨论是否参赛,最终得到毛主席的批复,派队出征。徐老坦言,后来发生的一切,超出了他的预期。
时隔六年重返世界乒坛,国乒成为赛场焦点。而赛场之外,一位“上错车”的美国队员,更是让国乒登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当时训练完乘车转场,美国选手科恩稀里糊涂上了我们的车。庄则栋见没人与他打招呼,想到周总理提出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参赛目标,主动过去与他交流,还送了他一个纪念品。”徐寅生回忆说,就是这样一场看似不经意的“偶遇”,成为当日的大新闻。两国选手间的友好交往,也让密切关注国乒动态的毛主席看到了推动中美关系的机遇。
1971年4月6日,就在世乒赛即将结束时,毛主席做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决定。美国代表团于4月10日抵京,成为新中国迎来的第一批来自美国的客人。乒乓球冲破藩篱,掀开中美民间交往的新篇章,为中美和平外交实现“破冰”。“小球转动大球,这是历史的机遇。”徐寅生说,“乒乓外交”让中国乒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也让中美乒乓友谊代代相传。
作者:本报记者 谷苗
实习编辑:吴金娇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叶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