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上海市区—嘉定)全面通车,中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就此实现“零”的突破,掀开了中国公路建设发展的崭新一页。
时隔30年,回顾这条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设的背后,从提出设想引发观念碰撞,到历时4年的攻坚克难,建设者从未放弃,在上海的软土地基上筑起了坚固的高速公路,一种对速度概念的全新释义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中心城区来往嘉定主要靠沪宜公路,2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耗费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流量逐年增加,公路通行能力日趋饱和。”时任施工队队长的洪伟东回忆,“而沪嘉高速建成后,来往市区和嘉定原来20多码的车速一下子飙到了120码,想起来真的畅快!”
为了缓解市区到嘉定的行路难,建设沪嘉公路的建议被提上日程。当时提出了两种公路建设方案。一是对原有连接市区和嘉定的沪宜公路进行拓宽,改建成4快2慢的一级公路;另一种是重新选址,建设一条全新的汽车专用道路,这就是最初尝试建设高速公路的设想。
多番讨论后,上海在1984年决定试验建设沪嘉高速。在上海第一代摊铺工袁学强眼里,这是一条“熬出来”的路。“在当时的中国,高速公路怎么造?路面怎么施工?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炎炎夏日,建设者带着草帽、脖子里系上毛巾、脚上套着硬底皮鞋,驾驶摊铺机、压路机施工,遇到不平整处还要下车拿锹处理边角,“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快速通道,对路基质量、路面平整度等施工工艺要求都非常高。上海软土地质也为路面沉降带来了难题,我们只能通过透水管道向地下深处灌入黄沙,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边建设、边摸索是沪嘉高速建设的真实写照,“早期道路建设中摊铺沥青路面主要依靠人力,如黄浦江上的卯江大桥就是工人用压板将沥青混凝土一点点压出来的,一天只能摊铺一百多吨。为了提高沪嘉高速公路的建设效率,上海迅速引进了进口摊铺机及压路机,虽然在城校上学时学习过操作知识,但真正驾驶上感觉太神奇了!一天的摊铺量能达到1000多吨,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袁学强说,那时的建设者们一心扑在工程上,钻研道路建设空白领域,完全没有工作日、节假日的概念之分。
作为我国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开启了往后30年之久的不竭探索,凝结成了一部高速公路创新史,隧道股份路桥集团的建设者们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为今后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科学样板。
正是有了沪嘉高速的成功经验,隧道股份路桥集团开始深耕道路施工建设,一次又一次突破、创新,在上海道路建设的长卷上,留下多次“零”的突破。上海又先后建设了沪宁、沪杭等高速公路,30年间,上海的高速公路里程从零发展到了近830公里,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900公里。
2003年,沪嘉高速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文明畅通通道;2006年,成为上海首条试点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的高速公路;2012年,率先在上海使用自动发卡机……2012年1月1日起,沪嘉高速公路调整为城市快速路,调整为城市快速路,相关改建大修工程也随之启动,机缘巧合的是,承担此次工程的也正是沪嘉的缔造者——隧道股份路桥集团。
“沪嘉高速公路一经建成,极大地拉近了嘉定与上海市区的距离,但因为进出收费,为上下班高峰时段带来不小的拥挤,慢慢成了来往两地上下班一族的“噩梦”,被‘吐槽’为全国收费时间最长的高速公路”。时任沪嘉高速大修工程项目经理的潘伟回忆,“于是我们对其进行了大修及功能改造,对沿途道路和桥梁按照双向6车道标准拓宽,同时设置港湾式停车带、交通标志标线,新增了照明、监控、防眩板、隔离墩等设施,对道路全线进行沥青加罩,保证道路满足城市快速路标准要求”, 标志着国内首条高速公路正式完成其“历史使命”,实现了向城市快速路的转变。
回顾沪嘉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来自隧道股份路桥集团的建设们不约而同感慨道:“修路如同修心,作为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与参与者,从空白开始探索很有成就感,重新走过这条路,那份从路基传来的踏实感是岁月给予我们工程人最好的奖章。”
30年,是一棵萌芽长成参天大树的时间,30年,是中国高速路网,由点成线、由线及网的时间,30年时过境迁,请别忘记,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从这里“起跑”。
作者:王潇然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