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14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开幕会场。
全国第14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17日上午在西北大学开幕,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2016年批准成立后的首次全国科技考古学术会议,标志着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来自英、法、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5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50多位科技考古专家学者,将在两天内深入交流中国近年来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探讨国际科技考古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揭示文明构成要素和文明发展规律提供科学支撑。
此次会议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办,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研究中心承办。
▲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致辞。
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考古学紧跟世界考古学发展步伐,在科技考古各个领域成果显著。近年来,科技考古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对地观测、DNA技术、法医颅相面貌复原等相关学科的帮助下,解决了传统考古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在考古勘探、年代测定、动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与金属器物研究等方面做出尝试,拓展了考古研究方法,增添了新的考古研究领域,备受人们关注。
早在1938年,西北大学考古委员会对陕西城固张骞墓的发掘,揭开了该校考古学学科建设的序幕。该校考古学专业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考古学专业之一。1989年又设立了中国最早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2006年由该校赵丛苍教授主编的《科技考古学概论》,是我国最早的科技考古学教材之一。西北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依托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支撑平台,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主任王扬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刘建国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今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作了《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以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为例》报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作了《科技改变考古》报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作了《无人机拍摄与考古研究》报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温睿教授作了《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料珠所反映的文化交流》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罗武干教授作了《关于早期东西方冶金交流的思考》报告,英国伦敦大学伦敦学院Ian Freestone教授作了《Use of European Cobalt on Qing Dynasty Porcelain》报告。
▲与会国内外学者合影。
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温睿教授介绍,该学院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优势力量,已形成了以“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为引领,中青年科研人员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汇聚了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10余位国际考古学顶尖学者,组成了国际一流的研究队伍,已在丝绸之路游牧考古与农牧互动、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发展、古代人群迁徙、丝绸之路土遗址保护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一批国家级奖励。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朱 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