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酒很出名,因为有一条著名的“美酒河”——赤水河,成就了茅台,孕育了习酒。其实遵义的茶也很出色。前不久,遵义茶、酒品鉴推广周活动在上海丰庄茶城遵义馆举行,让上海市民着实认识了遵茶的珍品,“遵义红”“遵义绿”。
遵义馆馆长罗斌先生是一位很上海的遵义人,或者说一位很遵义的上海人。罗斌先生身着中式衣衫,光头,很干净,戴一副黑边眼镜,下颌留短须。儒雅之风,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十分契合。
这个励志的故事,要从15年前的2003年说起。那时,罗斌还是贵阳一所中学的数学教师。几年前,他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喜欢走走看看的他暑假去福建游玩,发现贵州与沿海省市教育的差距很大,还发现了福建人喝茶很讲究,而生产茶叶的贵州似乎很随便。那年他突然有一个周游全国的想法,学校不放,因为那里缺数学老师,只能自动离职。他骑上一辆摩托车,从湖北、江西、福建、浙江一路来到上海。那是2004年的早春二月。骑车到了东华大学一带的延安路,外地摩托车就禁行了。他索性坐上71路公交车,到外滩,到浦东陆家嘴走走。来到世纪大道,觉得这个马路太宽了,高楼林立,繁华都市,仿佛置身于纽约、巴黎。他当时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要留在上海,干一番事业。
机缘巧合,他在上海应聘的第一家企业正是经营茶叶的,他的第一个岗位是做销售的,他做的第一单生意就是一个大单子,客户来自浙江嵊州。他才突然发现,自己天生是做销售的料。半年后,他荣升科长,不久又提任为市场部部长。加上他能写写东西,又破格晋升为总经理助理。这个时候,他在遵义已经小有名气了,遵义提出了黔茶出山的发展思路,遵义市的领导捎话给他,请他回家乡走一走。
游子纵然走千里,心中依然有故乡。他回到了梦回萦绕的故乡,走遍了遵义及周边42个县,考察家乡的茶叶。走出去,再回来,黔山月、赤水河,最美不过家乡的山和水。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要把遵义茶推广出去,为家乡人民造福。2011年,他与一众志同道合的兄弟组建遵义茶团队,选择丰庄茶城作为根据地,还以遵义地方建筑的风格建造了一个长廊、一座门楼。长廊名曰遵义路,他的茶叶展销馆名曰遵义馆。他的善举得到了遵义驻沪办的大力支持,建议遵义馆为遵义商会的会址。双方一拍即合。遵义驻沪办的领导对罗馆主极为赞赏,认为这个团队激情四射,对遵义充满着热爱,这是一支可以燃烧的团队。今年4月26日,遵义馆正式开张。
生于1978,年届不惑的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他说,推广遵义茶,我没有理由不把这件事情做好。为此,从前做过老师的罗斌又回到了学校继续深造。2011年他进入交大攻读工商管理,2013年毕业。如今,他还是交大的副教授,讲授西方经济学。他还经常赴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讲授茶学。从一名教师离职,到重新做回教师,让他开阔了眼界、读懂了世界。世界的茶看中国,中国的茶看贵州。他说,世界的茶林林总总,但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起于云贵,兴于江浙,盛于闽粤。贵州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他母亲的家乡湄潭,有世界上最早的红碎茶生产设备。贵州的茶怎么走出来,他已经有了写作计划。他说,遵义的好山好水出好茶,遵义的好酒好茶有好运。
在遵义馆,他经常会邀上三五好友,品茗说茶、谈古论今,看着满馆的遵义好茶,为爱茶人所喜欢,争相购买尽兴而回,他内心油然升起一种欢喜和满足。喝好茶,遇知己,此生足矣!
相关链接》》》
“遵义红”红茶、“遵义绿”绿茶
产地:遵义市湄潭县
湄潭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用“其味极佳”来评价贵州的茶,而湄潭的茶在贵州也是上品。遵义红是湄潭特有的红茶。以湄潭原生态茶种为基础,运用福建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与祁门红茶的加工工艺相结合,让大自然的精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遵义红茶叶外形紧细、色泽褐黄,茶汤色橙红亮、带金圈,香气纯正、茶韵幽长。
遵义绿茶采用当地优质中小叶茶树,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采摘单芽至一芽一叶的嫩梢,经摊青、杀青、理条、整形、脱毫、提香六大工艺流程,形成扁平直,黄绿润,香气显露的插条。这样的茶才是上等的遵义绿茶。泡一杯,清芬扑鼻,鲜醇爽口,回味甘甜。
作者:文汇报记者 叶志明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