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沫与叶圣陶
叶圣陶文献展举行期间,叶圣陶孙女、原《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任叶小沫也来到了展览现场。观展后,她动情地说:“书塾、茶馆、说书、评弹、昆曲……故乡苏州的风土人情已经融入了爷爷的血脉。此时此刻,苏州举办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展览,我真想对他老人家说:‘爷爷,家乡的人们还惦记着您!’”
在叶圣陶成长的这片沃土,叶小沫敞开心扉,回忆起与爷爷相处的幸福时光。在她看来,作为大教育家的爷爷在教育后辈时一直秉持的理念是“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说到底就是培养好习惯。他通过小事情,把他自己的经验,很耐心地教给我,没有大道理”。
叶小沫生于上海,长在北京,陪伴叶圣陶整整40年。
叶小沫读小学的年代,学生们总用牛皮纸包书。一年级开学,她迅速地将新书包好书皮,捧在手里找爷爷。叶圣陶很开心,放下手头的事情,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下“语文一年级二班叶小沫”10个字。随着年级的增长,需要写的科目越来越多,除了语文、数学,封皮上还陆续出现自然、地理、历史、音乐等字样。“爷爷字写得漂亮,一写写一大摞,我那时总会高高兴兴地抱走,却连谢谢都忘了说。”如今,叶小沫回忆这个画面,仍感温馨。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叶小沫喜欢上了作文。那时,叶圣陶下午一般会在家中修改中小学生课本,而孙女一写好作文就拿给他看。他一边念一边改,遇到不通顺和没说清楚意思的地方,他会向孙女发问;遇到写得好的句子,他会在后面画圈,一个圈到三个圈都有。偶尔吃晚饭的时候,叶圣陶还会和儿子叶至善聊孙女的作文,表扬写得好的地方,叶小沫听了别提有多开心。
叶圣陶读书、写作、工作、交友无一不认真,可以说一辈子认真;叶小沫却坦言自己过去不够认真,经常写错别字。两人书信交流时,叶圣陶就像语文老师批改作文一样,孙女写得好的地方,他一定会称赞;发现错误,一定会指出,一一挑出来写在旧台历的后面,回信时附给孙女。
“爷爷就是这样教育后辈。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爷爷都会像看见我们用错了一个词、写错了一个字这样,不厌其烦地指出来。他要我们养成随时随地都会规范自己行为的习惯。”叶小沫说。
读小学时,叶小沫就曾经考过38分。包括叶圣陶在内,整个家没一个长辈埋怨她。叶圣陶只说了一句“下次会考好的”。“爷爷从不苛责孩子一定要取得怎样的学习成绩,也从未列过书单要求孩子一定读什么书,更没有要求孩子读哪些名校。”叶小沫说,“他更看重的是育人,用身教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在叶圣陶身上,人们很容易就能领会“为人师表”四个字的意义。叶小沫回忆,叶圣陶教导孩子:在递给别人刀子的时候,要反过来拿,把刀柄对着对方,为的是让对方好接手;整理餐桌时,筷子要放在碟子的右面,勺子的把要一顺向右,为的是让用餐的人拿起来顺手;走路的脚步要放轻,关门的动作要放轻,放东西的声音要轻,为的是不影响别人。
叶圣陶一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于子女的未来选择,他不会要求一个人要成为“什么家”,而且他从来都不看重学历,更注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叶小沫以自己举例:“我要去北大荒,爷爷支持;我病退回来做工人,爷爷说没问题;我做编辑,爷爷也很高兴。无论干哪一行,他都认为是好工作,给我许多具体的指导,期待后辈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在很多人眼里,叶圣陶是领导,是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家,但对我而言,叶圣陶就是给予我太多的好爷爷。”叶小沫最后表示,时间越长,她越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好地了解爷爷,作为叶圣陶的孙女,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人知道爷爷的一生,包括爷爷的思想、做事为人的原则。
作者:赵征南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叶志明 付鑫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