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发现一件石器,正用刷子清洁其表面。该石器埋藏在第28层黄土中,年代为212万年
在上世纪出土“蓝田猿人”的西安市蓝田县,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上陈旧石器遗址”最近横空出世。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北亚地区发现的距今212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非洲以外目前所知最老的古人类遗迹点之一。
这是不经意间捡来的“金蛋蛋”,还是苦苦求索得到的新发现?212万年是如何测定的?上陈遗址能否推翻直立人走出非洲的年代?记者近日采访了领衔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员。
十余载艰辛采集,揭开上陈遗址面纱
上世纪60年代,蓝田县城西北的陈家窝、城东的公王岭先后发现直立人的下颌骨和头盖骨化石,多个地点发现旧石器踪迹。公王岭头盖骨化石成为亚洲北部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蓝田猿人”为此轰动世界。2001-2002年,朱照宇带助手在公王岭黄土地层采集古地磁样品,测量后发现异常现象,此后又发现黄土地层的不连续和缺失。朱照宇说:“就像10层大楼,缺了中间的两三层楼。”他觉得这里的猿人头盖骨的年龄可能会更老一些(当时前人测定为115万年)。
▲科研人员在蓝田上陈遗址主剖面陡峻采样
经过12年研究,2014年,朱照宇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罗宾·丹尼尔教授等,在《人类进化杂志》发表文章,将公王岭直立人的年代推进到距今163万年前,即向前推进近50万年。这一新发现使蓝田公王岭直立人头骨成为迄今东亚年龄最老、非洲以外第二老猿人头骨。
从2004年开始,在公王岭进行头盖骨研究的同时,团队在蓝田一带寻找连续的黄土剖面。2007年7月,在灞河北岸上陈村附近一个陡坡,终于发现了连续的黄土剖面(现称作上陈旧石器遗址)。这里距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约4公里。此后,朱照宇带团队20多次到蓝田采集样品。
朱照宇介绍,黄土地层剖面由黄土层(L)和古土壤层(S)相互叠压、交替出现,共编为33层。从L5到L28连续而无地层缺失。最顶层的年代就是现在的零年,最深一层的黄土L33层,年龄最老,年代是258万年。据此,他们首次建立了上陈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
他们在这个地层剖面的中部到下部(第5层到第28层黄土),在17个层里都发现了石器。地层发掘越深,石器年龄越古老。他们发现,石制品主要发现在11个古土壤层中(代表了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期),只有6个黄土层(代表了干燥寒冷的古气候期)中含有人工制品。挖掘的最老的石器在底部的第28层黄土(L28),年龄是212万年。
212万年是如何确定的?朱照宇介绍,团队使用古地磁测年法测定古土壤和黄土沉积层的年龄,这是世界公认的对200多万年黄土地层序列测年的最适用的标准测年法。“我们用这一方法,测量这个剖面中黄土和古土壤层所记录的磁极性方向,与标准古地磁年代对比,确定了整个黄土剖面的年龄,并计算出含有石器的黄土或古土壤的年龄,也就是那些层位里石器埋藏的年龄。”
这些出土石器与古老地层,将蓝田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再次向前推进了约50万年,从而使上陈遗址成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类遗迹点之一。
制作石器的原料或来自秦岭
发现人工打制石器,是团队发现古人类存在过的重要证据。96件石器中,有82个被打击过和14个未经打击的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古人类早期使用的工具,还有两枚有打击痕迹的石锤。在挖掘的地质探槽中,还发现了鹿的下颌骨断块,以及牛科动物和其它动物的骨骼化石碎片。
▲在上陈遗址发现的牛科化石下颌骨残骸侧面(埋藏于S27中,年代约210万年)
▲上陈遗址—第28层黄土中出土的石片工具
一些石头有打击疤痕,石片有后续加工痕迹,几个鹅卵石可能曾被用作石锤。这里工具的特征与非洲相近年代发现的工具有极大相似性。
朱照宇表示,上陈地层中没有其他外力作用能带来这些1厘米到几十厘米大的石头,它们分布零散,形状也显然经过了打击,这只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推测古人类也许是从秦岭山脉附近将这些石头运到这里,然后进行打制的。尽管目前还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些工具,但曾生活于此的古人类应该属于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原始的种群。
“这个遗址这么老的地层,现在主要发现的是石器,会不会发现人的化石不好说。有可能在有些层面上发现更老的人类的化石。”朱照宇说,“如果能找到人类化石证据,准确地鉴定他的种群,或许就会推翻直立人走出非洲年代的结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寻找更古老的人类活动遗迹,也将从特定地层中延展寻找更多古人类活动证据。
作者: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图:均朱照宇供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